中国食品安全网 中国食品安全网

站内搜 索

食安农业

你吃过桥米线的样子装得很不像去过云南

2019-07-12 13:48来源:中国食品安全网编辑:耿心怡
  

    “看不见的战线,打不尽的毛线,吃不完的米线。 ”

    在我们云南特别是昆明,早点,午餐要是不吃一碗米线还真不行。

    米线吃法花样多,口味也多,但最有名的还是过桥米线和小锅米线。

    本地人最喜欢小锅米线,为什么呢?因为小锅米线简单,干净利落,帽子也多有杂酱等,不要等很长时间就能享用,关键还比较实惠。而过桥米线配菜讲究,吃法也很讲究,那碗鸡场太烫了,稍不小心就伤了嘴皮,而且位价偏高,适合宴请远方朋友和商务活动。

    而作为一个从小被米线喂大的昆明boy,我实在无法容忍一碗难吃的“线状物”出现在眼前。

20190712135632288.jpg

图片来源 网络

    可是,你知道的,生活啊,总是会遇到这样和那样的小疙瘩,被难吃的米线袭击过无数次以后就迫不及待的想跟身边的人分享一下我们昆明的米线经。

    陕西人有多爱面,云南人就有多爱米线。在云南美食这一方天地里,米线定是以上帝视角傲视四方的。

    但坦白说,过桥米线像是大家闺秀,而小锅米线像小家碧玉。

    过桥米线只是名声在外,要说受欢迎程度,小锅米线更胜一筹。

20190712135714681.jpg

图片来源 网络

    米线,只有在云南才是米线

    最先将小锅米线传入昆明的是玉溪人翟永安,翟永安是玉溪金官营人,20世纪20年代初,他把玉溪小锅煮品的制作方法用上,传到昆明,并不断加以改进,形成了今天的小锅米线。

    为了保留大米的天然口感和大米清香。小锅米线仅用大米和水手工制作米线,色如粳米、有韧性、爽口滑嫩,易于消化。

20190712135849501.jpg

图片来源 网络

    要说到云南的野味和菌类,那是享誉中华美食帝国的,其中当属牛肝菌、虎掌菌、青头菌的菌味最为香浓,怒江州野外放养的独龙鸡,肉质鲜美也更为安全健康,将两者结合起来简直妙不可言,也正是这一锅鲜菌鸡汤料,为小锅米线增添了一抹带着仙气的灵魂。

    炸酱是云南最最最传统的风味搭配,我们将米线的浇头称为“帽子”,那是决定一碗米线滋味的重要主料,由炒熟的肉末,加入彝家传承近百年的秘制酱料,翻炒爆香而成。米线烹煮时,放上满满一勺,滋味一下被点亮。

    云南人的悠然与爽利,只有小锅米线才能赋予

20190712135931988.jpg

图片来源 网络

    小锅米线玩的是“工夫”,得一锅一碗专做。

    煮小锅米线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紫红色的铜锅,长长的木把,炽热的炉火,通常炉灶就摆放在店铺前面,五六个灶眼,七八口小铜锅。

    昆明没有煤气液化气之前,伙计得早早烧上焦炭,烟雾散尽,煮米线的师傅上阵,只见他左手握铜锅上的木把,右手一把大勺,手脚麻利,先来一勺高汤,再来一点剁细的鲜肉,然后是韭菜、豌豆尖、酸腌菜、油辣椒、酱油等,最后加人米线煮沸,提锅倒人碗里,热气腾腾的一碗小锅米线就可上桌。馋嘴的食客定叫其将舌头烫伤,其实,也赖不得食客嘴馋,实在是那米线浓香四溢,叫人食指大动。大多数人吃完一碗米线都得烫得口条无味,得缓好一阵子呢,无碍,不多时,照旧迈入小店,只唤一声“大碗”!

20190712140422967.jpg

图片来源网络

    由于“帽子”是用鲜肉现煮,这就给了小锅米线鲜、香、微辣的特点,吃一口,一点微微的酸味、鲜味、甜味和辣味恰到好处。

    正是这份独一无二的传统与风俗,造就了小锅米线在云南不可撼动的地位。

    小锅米线,即是我们的家乡,也是我们的远方。(耿心怡)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主办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一区16号楼     邮编:100070
订报热线:010-68289071   新闻线索E-mail:newscfsn@163.com   采编热线:010-53385236   广告热线:010-63703066转8066   通联热线:010-63703078
中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京ICP备10219194号-3    %E5%A4%87%E6%A1%88%E5%9B%BE%E6%A0%87.png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877号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2 by www.cfs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