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中国健康传媒集团舆情监测中心发布的《2018年食品安全谣言治理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食品安全谣言数量整体呈下降趋势,影响范围和危害有所减少,但食品安全谣言治理工作仍任重道远。 随着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在不断加强,并取得明显进步,食品合格率进一步提升。
图片来源 网络
小编认为,正是由于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逐步提升,才导致了食品安全谣言的出现。
有媒体表示食品卫生事关生命健康安全,所以人们对谣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从这一角度看,只要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普遍焦虑甚至恐慌还没有得到缓解,对食品的知情权还没有得到充分尊重和保障,对国家食品安全的信心还未能完全重新树立,看似粗鄙的食品安全谣言,就仍旧会有市场。因此,各地政府要坚持对食品违法零容忍。
食品安全谣言大多披着普及科学知识的外衣,这样的伪科学之所以能够被人们广泛接受,说明了民众食品安全知识的匮乏。有调研显示,有72%的被调查者渴望得到更多的科普知识和辟谣信息,食品相关辟谣文章的阅读量普遍更高。
食品安全谣言制造者往往借助网络传播谣言。这就需要有关部门监管发力,健全与完善立体式的监管与问责机制,不光要加大对谣言制造者的打击力度,对谣言传播者也加强监管和惩治。
当然,小编并不是认为传播谣言是正确的事情,只是我们可以从这一现象中看到,谣言源自人们对正确知识的需求。
如果说消费者因缺乏基本的食品科学常识而推波助澜传播谣言情有可原,那么媒体显失客观、公正的报道所导致的火上浇油,则是“罪”不容赦。尤其是自媒体在报道食品安全问题时,为了赚取更大的流量利润,故意正题歪做、故弄玄虚,以耸人听闻的夸张煽情手法来吸人眼球,致使本不复杂的食品问题真相不明,让消费者对食品安全谣言更加深信不疑。
尽管我国食品安全法对散布食品安全谣言作出了处以治安拘留的处罚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相关司法解释,也对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散布食品谣言不法行为以犯罪论处,但囿于法律本身的滞后属性,事后的依法打击不可能从源头上筑牢食品谣言“防火墙”,无疑让食品谣言广泛的“以讹传讹”有了滋生土壤。
客观而言,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支撑下,食品谣言的传播具有“真理还在穿鞋,谣言已走遍天下”的典型特征,令执法机关防不胜防。造谣者通过网络在瞬间即可完成谣言的编造和传播,而执法机关要在第一时间将其发现并对其精准打击,显然心是有余而力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食品谣言不能及时被消灭在萌芽状态。
小编十分认同这种说法:
首先,法律要及时果断亮剑,通过民事、行政直至刑事责任的依法追究,倒逼谣言的编造者和散布者“法严人思善”;
其次,监管部门要进一步强化信息公开,及时答疑解惑,不给谣言可乘之机;再次,引导舆论的各类媒体,要坚守职业道德和法律底线,科学理性地报道食品安全问题,确保公众不被误导;
最后,公众要主动了解和掌握基本的食品科学常识,切实做到不信谣、不传谣,避免自己成为传播食品谣言的帮凶,让谣言止于智者。如此合力共治,食品谣言才能无所遁形,防止其“破窗效应”亦才有坚实的基础。
最后,小编建议各位读者在选择阅读食品科学常识的时候,应优先选择权威媒体和专家所发布的内容。
例如:中国食品安全网,就是“中国食品安全唯一中央网络媒体”,是中国食品领域首获许可证的中央新闻网站;也是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领域唯一获得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的国家级互联网平台。(刘文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