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报讯(刘园)随着淮安南连东扩的城市布局的发展,淮安经开区作为淮安市的东片区变得越来越繁华,尤其是小康城和大学城,随着美食文化街区的打造,已经成为淮安美食的打卡地,在淮安的饮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2021年年初,经开区积极响应省市场监管局提升食品小作坊和打造食品小作坊集中加工区的工作要求,打造了食品小作坊集中加工区,将原来分散在居民区的加工条件简陋、生产工艺落后的酱卤肉、糕点等制作加工点引导至集中加工区内,实行统一的指导、培训和管理。目前,集中加工区已经初见成效,小作坊业主的食品安全意识逐步提升,加工流程越来越规范,既提升了食品安全,又改善了环境。经开区在提升食品安全的同时,助力小作坊提升产品和品牌知名度,帮助其做大做强,为淮安美食增加新的亮点。
淮安市食品名作坊制作中心 图片来源:中国食品安全报
挖掘饮食文化 打造美食新名片
暝投淮阴宿,欣得漂母迎。斗酒烹黄鸡,一餐感素诚。——唐 李白《淮阴书怀 寄王宗成》
淮安传统美食“淮安漂母鸡” 图片来源:中国食品安全报
淮安作为世界美食之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这里有一道传统经典美食“淮安漂母鸡”,又誉为“感恩鸡”“思乡鸡”,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200多年前西汉时期对大将韩信有“一饭之恩”的漂母,直至千年之后,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淮阴书怀 寄王宗成》一诗中对淮阴“漂母鸡”念念不忘,感念淮安人的热情和真诚。江苏麻翠姑食品有限公司创始人丁加雷先生,师承“亚洲十大名厨”孙正林先生,二十多年潜心于“国宴淮扬菜系”的传承与研发,成果丰硕,荣誉满满。2005年,丁先生受邀参加中央电视台“满汉全席擂台赛”,荣获三道金牌菜,成为擂主,作品被收录“中国满汉全席著作”,国际美食联合会授予他“国际烹饪名师”称号。近年来,丁先生以传承淮安特色美食技艺、创新地方特色美食发展为己任,打造淮安特色美食新品牌、新名片。他在传承“淮安漂母鸡”传统制法基础上,又融入了现代工艺和技法,使得“淮安漂母鸡”的口感更加富有层次,更加符合现代人对美食的追求,深得广大美食爱好者的追捧和称赞。
继承传统工艺 融入现代科技
成兵面条加工场所 图片来源:中国食品安全报
淮安成兵面条创始于1999年,主要从事面条的加工和销售。创办人刘成兵经过多年的钻研和尝试,积累了制作面条的丰富经验,他在面条传统的制作工艺基础上,又融入了自己的创新和改良,从而使面条这种寻常人家的面食,又增添了新的内涵。今天年初,他投资购买了新的加工场所和现代化加工设备,严格按照生产流程进行设计和安装,既保留了传统工艺优点,又保证了品质的稳定。成兵面条已经形成一定的知名度,给淮安及周边地区百余家知名面馆、酒店长期使供货。品尝过淮扬菜的美味,再来一碗地道的淮安面条,寓意常来常往,让每一位客人都心存美好,回味无穷。
用心选材用料 精心制作加工
高沟捆蹄 图片来源:中国食品安全报
高沟捆蹄始于清道光年间,是高沟镇的特产,自古就流传着“中秋向后日渐凉,高沟捆蹄相争尝,购货客人如云涌,只悉生产供不上”的民谣,具有典型的淮扬菜咸甜适中的口味。涟水鸡糕也叫“素鸡”。传说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途经涟水,饥肠辘辘,竟问有无素鸡可吃。这鸡本来就属荤的,天下哪来的素鸡?可偏偏小城就有一位姚姓师傅绞尽脑汁,真的做出了一盘晶莹剔透、粉嫩如酥的“素鸡”,吃得乾隆皇帝头顶冒热气,脸上汗如雨,一边赞不绝口,一边大谈其“与民同素”的好处。涟水鸡糕从此出了名,一发不可收。淮安经济开发区王小超食品加工部的经营者王超,祖居高沟镇,家传制作捆蹄和鸡糕的手艺,他制作的捆蹄和鸡糕选料精良,坚持传统工艺,口味地道,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回头客特别多。
注重食品安全 提升管理水平
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杰地气烘焙坊的产品是用来供应淮安城区的十几家门店的,原来是在居民区的一间民房里生产,生产条件较为简单。后经市场监管局引导,搬迁到集中加工区之后,更新了生产设备,严格按照生产流程进行布局。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和相关的专家多次检查和现场指导,管理人员能够虚心地学习并及时整改,同时对员工定期进行食品安全培训,管理水平得到不断提升。另外,在原料采购、环境卫生保持、关键环节控制都能做到严格把控,确保了产品的安全和品质。
加工区对环境卫生、关键环节控制保持严格把控 图片来源:中国食品安全报
淮安经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将以食品小作坊提升改造为契机,严格遵循关于食品安全“四个最严”的工作要求,严格监管,督促食品经营主体切实履行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