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 中国食品安全网

站内搜 索

农产品质量安全

疫情背景下亟待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2022-06-27 16:12:51来源:中国食品安全报编辑:周晓辰
摘要:农产品追溯作为一种保障食用农产品供应和质量安全的手段,其重要性越发凸显,我国亟待建立一个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本文分析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的作用并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建设工作提出建议。

  

中国食品安全报(侯宁)农产品的供应保障关系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安定、身体健康与饮食营养。毫无疑问,新冠疫情发展至今,其所带来的影响已渗透至各个行业。而保障农产品稳定供应和确保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也已经成为各地民生保障的重点。此时,农产品追溯作为一种保障食用农产品供应和质量安全的手段,其重要性越发凸显,我国亟待建立一个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农产品供应链的生产、加工、销售、流通等各个环节的早已发生了巨大改变,这是由于原有的流通模式变得难以适应新的供需变化。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国际农产品的相关物流服务受到严重阻碍,不但整个农产品供应链被扰乱,全球农业系统也受到了影响。新冠疫情的冲击还使得检测程序更加复杂,进出口冷冻农产品的包装、运输都受到严格限制,国外进口的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的难度增加、效率降低,同样国内的农产品也难以顺畅地进入高溢价的国际市场。疫情同样冲击了国内的农产品供应链,由于检测信息发布不及时、缺乏正确完善的标签和追溯手段,农产品不能及时准确地显示其安全信息。所以即使面对高度专业化的农产品供应链,农产品由批发环节进入零售环节的效率也显著降低,农产品经销商、餐馆和加工企业对采购和处理农产品更加地谨慎,生产加工效率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消费者购买方式在加快转变。由于进口冷冻肉类及水产品频繁检出新冠病毒,消费者对进口农产品开始提高警惕,这也导致进口农产品的消费量大幅降低。与此同时,消费者还减少了线下商超、菜市场购物的频率,增加了使用在线农产品购物平台(外卖平台)的频率,并且开始更多地购买具备可追溯属性的本地农产品。然而,尽管农产品开始越来越多地走向电商渠道,但是由于缺乏相应追溯技术的支撑,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和消费者食用安全农产品的权益都难以得到保障。

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农产品生产企业也在开始转型。随着电商的发展,由于农资成本上涨、用工成本上涨和农产品销售价格下跌等原因,农产品生产企业由传统的贸易模式逐渐转型至多渠道、多平台的经营销售模式。然而,大量低质量的农产品严重干扰了农产品生产企业的正常运营,很多优质农产品面临低价销售甚至滞销的问题,这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效益。同时,由于农产品缺乏标准、追溯支撑不足等原因,农产品生产企业中议价能力与管理效率不足的一部分企业开始陷入困境。

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监管部门亟需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支持。一方面是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面临着更大的压力。然而,由于生鲜农产品的保质期短、供应链环节繁复、电商渠道的特殊性等原因,监管部门很难在短时间内确定生产经营主体并收集相关数据进行有效地监督管理,监管部门面临着巨大难题。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建立可以极大地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检测的效率,并且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

疫情背景下,推广应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无疑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剂良方。作为数字技术与农产品供应链的有机融合,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能够快速有效地识别出农产品的原产地甚至生产细节信息,识别出农产品在供应链上每一个节点的动态,识别出运输过程中的农产品位置、实时质量状况并预测到达时间。同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还能够在生产端和销售端之间构建牢固的联系,能够更好地赋予农产品可追溯属性,进而使农产品供应链更加稳定。

具体而言,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至少能在以下四个方面发挥作用。

农产品追溯可以提高农产品的可追溯性和透明度。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具备数字化创新的优势,在大数据和云平台的基础上发展数字生态系统,可以有效地发布和收集数据并整合流通业与服务业。例如,通过智能包装可以使企业和消费者更好地了解农产品,并帮助农业实现更好的供应链透明度。通过追溯数据的集成,一方面可以实现高效的关键数据交换共享,另一方面则可以促进农业投入品的采购、生产者的数字化服务、供应商与物流运输服务人员及消费者的高效对接。同时,农产品追溯对阻止疫情和食源性疾病的扩散也有帮助。

农产品追溯能够提高问题农产品发现及召回效率。对于农产品供应商和零售商,农产品追溯可以提升他们对农产品尤其是对生鲜农产品的安全紧急情况的反应速度。由于数字技术、追溯方法的不断发展,无需太多时间(甚至只需几分钟、几秒钟)就可以追查到问题农产品,并且获取追踪至原材料级别的信息。这可以降低监管部门和农产品生产者溯源问题农产品的时间与经济成本,大幅提高农产品召回效率和精度。

农产品追溯能够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快速决策能力。通过农产品追溯,能够收集跟踪生产和分配的最新数据,改善农产品可追溯性并增强农产品安全性,并为各级公共部门提供统计数据。这些数据不但可以帮助监管者预测市场失衡的类型、减少供应链各环节的损失并全面跟踪相关政策实施的有效性,还可以帮助企业更加敏捷地应对供应链的中断问题。通过配备先进的分析工具,农产品追溯可以帮助政府和企业提前发现潜在问题,并预防或减轻潜在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

农产品追溯可以提供更智能的疫情预防和应对方法。基于对农产品供应链(包括生产、仓储、包装、物流、分销和零售等环节)追溯数据的深入分析,可以实现农产品问题原因推演与预测,可以帮助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优化生产实践,可以识别风险并且避免风险再发生。而对于监管部门而言,则可以利用跨主体数据分析来确保对资源的最佳利用,同时还能扩大农产品安全监管的范围。

作为供应链管理和优化的关键工具,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建设可帮助监管部门和生产经营企业深入了解农业实践和供应链管理,从而实现更好地进行实时决策。但是为了更快速地应对疫情爆发风险、增强农产品可追溯性、降低问题农产品发生率以及促进发展更牢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文化,农产品追溯的发展还需要政府部门的领导和社会各行业的合作推动。为了更好地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工作,本文提出了以下六点建议。

规范农产品追溯体系建设,加强标准制修订工作。农产品追溯体系建设急需规范化,应明确农产品追溯体系的最小功能框架,在政府和行业中采用相同的数据标准来跟踪和追踪农产品。建议国家成立专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标准委员会,全面重新修订生产技术规范以加入疫情应对的相关操作内容,促进基于科学的标准的实施和使用,促进农产品安全体系的相互认可和协调。确定各种农产品追溯技术解决方案的评估和准入标准,明确不同解决方案之间的互操作性标准。制定或修订部际追溯数据交换和对接标准,支撑跨行业跨地区的系统互操作与数据关联分析。

加强执行《农产品包装和标识管理办法》,为农产品可追溯奠定基础条件。有效的农产品包装是农产品追溯的前提。建议有条件地强制执行《农产品包装和标识管理办法》,依据国际标准编码体系(如OID编码)制定或修订农产品编码和标识标准,保证农产品标识的唯一性,并实现与跨境追溯业务编码标识的一致性与兼容性。

建立农产品追溯系统和大数据分析系统。目前我国正处于数据驱动型生产制造的阶段,农产品追溯系统可以识别出问题农产品源头,更强的可追溯性、预测分析能力以及用于快速分析大数据的工具可以更好地应对疫情扩散和食源性疾病传播风险。通过集成利用数字和物理技术来增强农产品供应安全性,对数据进行更有价值的分析,将数据流转换为更有意义、更具战略性和针对性预防的措施。建议以无障碍的农产品召回为检验依据,在各个行政级别改善或建立有效的供应链追溯系统和大数据分析系统,尽一切可能获得更优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数据。

建立国家农产品召回信息发布与查询平台。建立国家农产品召回信息发布与查询平台,及时发布农产品自主召回及责令召回信息。鼓励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自行发布农产品召回公告,召回公告应与具体农产品批或批次相关联。消费者和供应链各环节能够通过农产品追溯标签实施农产品召回操作,以最大限度降低由农产品可能引发的疫情及食源性疾病风险和损失。

面向全社会打造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文化,让消费者主动加入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和追溯当中。牢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文化是有效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前提。我国现在处于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文化的最佳时机,应充分利用各种正式和非正式工具逐步打造并强化全社会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文化的形成,包括价值观与战略制定、政策制定、制度建设、能力体系建设以及政府组织的相关活动等。加大基层监督管理部门人员和农业生产企业人员的培训规模和力度。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重要性、权威性的公益宣传,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购买质量安全的可追溯农产品的氛围。

建立多方投入受益机制。政府可以鼓励跨部门(农业、交通运输和卫生等部门)的合作关系,并建立政府部门、农产品供应链企业(农民、合作社等)的多方受益机制。由农业部门联合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商务部门等可以共同实现农产品追溯数据的互联互通、通查通识。供应链上的各类企业(农民、合作社等)也可以在农产品追溯技术开发与应用、投资和服务提供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通过建立多方受益机制,可以让更多的主体参与进来,更好地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建设与全面推广。(作者单位为智云天地农业信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主办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一区16号楼     邮编:100070
订报热线:010-68289071   新闻线索E-mail:newscfsn@163.com   采编热线:010-53385236   广告热线:010-63703066转8066   通联热线:010-63703078
中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京ICP备10219194号-3    %E5%A4%87%E6%A1%88%E5%9B%BE%E6%A0%87.png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877号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2 by www.cfs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