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 中国食品安全网

站内搜 索

智库

食品安全谣言频现 专家建议通畅辟谣机制 粉碎“舌尖谣言”

2022-01-12 09:55:43来源:中国食品安全网编辑:吕可意
摘要:食品安全谣言为何屡辟屡传?如何治理“舌尖谣言”?江南大学食品安全风险治理研究院副教授洪巍对此进行解读。

  

中国食品安全网讯(记者 钟艳平)近年来,有关食品安全的谣言在网上屡禁不止、花样翻新。近日,“米饭中有黄曲霉素,多吃致癌!”“吃蚝油致癌”“吸氢或饮富氢水能抗衰老”等谣言再次流行网络,扰乱百姓消费判断,损害行业发展。食品安全谣言为何屡辟屡传?食品安全谣言有何特点?如何治理“舌尖谣言”?围绕这些热点话题,中国食品安全网对江南大学食品安全风险治理研究院副教授洪巍进行采访。

20220112095529054.png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食品安全谣言通常有哪些特点?

食品安全与公众生命健康密切相关,备受社会关注。洪巍指出,整体来看,食品安全谣言一般具有五大特点。第一,食品安全谣言所涉及的食品种类大多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品,如猪肉、小龙虾、紫菜、西瓜、草莓等;第二,在食品安全谣言中,对相关食品安全问题进行论述时会涉及专业的食品安全知识,但往往抛开剂量谈危害、逻辑不严谨,混淆视听;第三,在食品安全谣言中,往往会使用“有毒”“致癌”“致命”等体现相关食品安全问题所导致后果的严重性;第四,食品安全谣言在语言表述时往往采用煽情呼吁的语气;第五,食品安全谣言会与社会热点风险事件相结合,例如中国食品辟谣网发布的《这些关于新冠肺炎的食品谣言,不要相信!》中所指出的谣言“吃果蔬和肉蛋会感染新冠肺炎”。此外,部分谣言会周期性地重复传播,例如每到夏天就可能出现与西瓜相关的食品安全谣言。

食品安全谣言为何屡禁不止?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我国一直高度重视食品安全谣言治理工作,早在2017年,国家就发布了《10部门关于加强食品安全谣言防控和治理工作的通知》,相关部门、机构与平台等也开展了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2015年,食药监总局、农业部、质检总局、国家网信办等单位联合发起成立了中国食品辟谣联盟,通过辟谣进行食品安全谣言治理。微信也推出了“微信辟谣助手”小程序,在应对食品安全谣言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然而,食品安全依然屡禁不止,洪巍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公众对食品安全状况的评价不高。他指出,自从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爆发以后,地沟油、瘦肉精、塑化剂等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公众对食品安全状况满意度下降,虽然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食品安全状况呈现总体稳定、趋势向好的态势,但食品安全是世界性难题,难以在短期内完全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时有发生,公众对食品安全的信心有待恢复,这使得食品安全谣言有机可乘;其次,食品安全谣言往往涉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品,影响群体范围广,相关食品安全问题所导致的后果严重,且采取情绪动员的表述方式,容易引起公众的关注与情感共鸣,误导公众的食品安全认知,甚至引发公众的食品安全恐慌心理;再次,食品安全问题成因复杂且专业性强,而公众、媒体的食品安全知识相对匮乏,在面对食品安全信息时难以甄别真伪。由于食品安全关乎生命健康安全,公众在面对食品安全信息时一般持有“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导致轻信甚至传播食品安全谣言。而部分媒体为了吸引大众眼球,在没有深入调查与认真求证的情况下可能会传播食品安全谣言;另外,食品安全谣言一般在社交媒体中传播,隐蔽性强,传播速度快,而政府的监管力量相对有限,难以及时发现,这大幅度提高了谣言监控与处置的难度。

如何粉碎“舌尖谣言”?

“食品安全谣言传播速度快、涉及面广、负面影响大,需要建立通畅的食品安全辟谣机制,粉碎‘舌尖谣言’”洪巍说。他建议,第一,深入研究食品安全谣言的本质特征,并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构建食品安全谣言的识别机制,为及时发现食品安全谣言提供技术支撑;第二,了解公众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把握公众的食品安全信息需求,通过相关渠道向公众传播科学的食品安全信息,促使公众客观认识食品安全状况,提高公众的食品安全信心,并通过相关科普活动向公众传播食品安全专业知识,提升公众食品安全知识水平;第三,进一步规范媒体的信息传播行为,不断提高媒体的食品安全知识水平,发挥媒体在传播食品安全知识,引导公众正确认识食品安全问题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第四,建立政府、企业、研究机构、网络平台等联合辟谣机制,进一步提高辟谣信息的科学性、及时性;第五,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谣言举报制度,充分利用社会力量提高食品安全谣言管控能力。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主办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一区16号楼     邮编:100070
订报热线:010-68289071   新闻线索E-mail:newscfsn@163.com   采编热线:010-53385236   广告热线:010-63703066转8066   通联热线:010-63703078
中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京ICP备10219194号-3    %E5%A4%87%E6%A1%88%E5%9B%BE%E6%A0%87.png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877号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2 by www.cfs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