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的大多数人还在温饱线挣扎。很多人吃的都是杂粮粗面、野菜稀饭,白菜、土豆是为数不多的蔬菜。白米、白面是老百姓一年到头最奢侈的念想。“吃了吗?”民以食为天,邻里见面打个招呼,填没填饱肚子是最大的关切。
02
物质匮乏时期,食品限量供应,买什么都要凭票证。那时候,普通人家餐桌上的菜肴非常单调,老百姓都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只有逢年过节时,家人才会围坐一起,“几近无限量”地包顿饺子。那几乎是一家老小的“盛宴”了。
03
忽如一夜春风来,生产力解放,粮食够吃了,肉类、蔬菜也多了。粮票、肉票、油票、糖票等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餐桌上开始呈现前所未有的丰盛。随着国门的打开,“洋餐厅”渐渐进入中国。以前,“下馆子”是一件令人眼馋的事儿,现在,独具特色的美食城在各地兴起,花式小吃和菜品给人们的味蕾带来新鲜的体验。
04
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食品丰富起来,多种菜系开始在普通老百姓的餐桌上出现。随着生活越来越富裕,中国菜已经难以满足人们的胃口,俄罗斯美食、法国大餐、意大利比萨、日本料理、韩国烧烤纷纷进军中国,中国人不出国门便能吃遍世界。
05
21世纪初,大鱼大肉不再受追捧,人们更看重食品的绿色、健康。从“吃得饱”到“吃得好”,再到“吃得精”,居民的饮食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种有机农产品逐渐占领各大超市,吃东西前先看看卡路里含量成为很多都市白领的习惯。粗粮、野菜意外地受到食客青睐,重新成为饭桌上的新宠。
06
随着餐饮业的发达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外卖点餐成为许多消费者的需求。打开电脑或手机,五花八门的菜品就跃入眼帘,想吃什么点什么,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美食。到了不熟悉的外地,手机软件随时可以推荐口碑好的餐厅、有特色的地方小吃。无论饮食方式怎么变,“吃”承载着人们果腹的欲望、温暖的愿望、幸福的渴望,在饮食的天地里,愿每个人吃得好,心情也好。(付继红 于园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