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020年,我国全面提升1500多个粮食质检机构功能,5万吨以上产粮县监测覆盖面提高到60%,直接带动增加优质粮食超过5000多万吨。
这是记者日前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获悉的。近年来,我国全面加强粮食生产、储备、流通能力建设,涵盖应急储运、加工、配送、供应各环节的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已初步形成,经受住了疫情防控、灾害应对等大战大考的现实检验。同时,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使得我国优质粮食供给不断增加,中国饭碗成色更足。
四级粮食应急体系基本建立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基本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粮食应急预案体系。截至2021年末,在应急保障企业数量方面,全国共有粮食应急加工企业6000家,应急供应网点52983个,应急储运企业4199家,粮食应急配送中心3047家,较2020年末分别增加552家、9410个、458家、270家。
此外,2021年,经过严格标准和审核程序,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选定中粮集团等68家企业作为第一批国家级粮食应急保障企业,指导其承担粮食应急保障任务,有效发挥应急保障作用。2022年,选定中国邮政集团等51家企业作为第二批国家级粮食应急保障企业,进一步壮大国家级粮食应急保障队伍。
在应急加工能力方面,全国6000家粮食应急加工企业的粮油应急日加工能力达到147万吨,其中小麦、稻谷、杂粮、油脂精炼日加工能力分别达到61万吨、69万吨、4万吨、13万吨,可满足全国人民2天需要。
在应急供应能力方面,全国52983个应急供应网点日供应能力达到160万吨,其中面粉、大米、杂粮、食用油的日供应能力分别达到37万吨、90万吨、13万吨、20万吨,足够在紧急情况下为群众提供坚实的粮食供应。
在应急配送能力方面,粮食应急配送中心覆盖面进一步扩大,粮食应急物流网络持续完善,粮食应急物流配送方式不断创新,城市、社区、城际、农村配送有效衔接进一步加强。逐步形成由都市区“1小时”、周边城市“3小时”、城市群“5小时”构成的“全国粮食135应急保障圈”。
该负责人表示,目前,我国原粮储备充足,口粮比例保持较高水平,守底线、稳预期的能力不断增强,保供稳价的物质基础扎实。成品粮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目前36个大中城市主城区及市场易波动地区成品粮油库存保障能力都在15天以上。另有部分省区结合应对疫情保供稳市经验,要求所有地级市均建立10至15天或以上的成品粮储备。
粮食产业加快高质量发展
在粮食应急保障能力不断提升的背景下,我国也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加快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央财政累计安排资金近215亿元,带动投资600多亿元,“四两拨千斤”撬动作用明显,建成粮食产后服务中心5400多个,实现产粮大县全覆盖。
2017年,财政部、原国家粮食局共同启动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支持各地开展粮食产后服务体系、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建设和“中国好粮油”行动3个子项。
2018年以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立足自身职能,以定点帮扶的安徽省阜南县为突破口,推动“示范种植—规模化种植—就地加工转化”三步走,逐步实现全链条产业融合发展,培育了保障粮食安全、加快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的“阜南样板”。截至目前,“阜南样板”已推广复制到全国323个县,发展优质粮食订单超1000万亩,带动小农户190多万户、农民合作社3400多家,有效实现助农增收。
2021年,财政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联合印发《关于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的意见》,启动新一轮优质粮食工程,支持各地开展粮食绿色仓储、品种品质品牌、质量追溯、机械装备、应急保障能力、节约减损健康消费提升等“六大提升行动”,并配套出台“六大提升行动”的方案。
此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多次组织召开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全国调度会,督促指导各地落实意见精神,加快制定实施方案,落实项目资金,推进项目落地实施。截至目前,各省(区、市)已完成实施方案编制,大部分省份已完成资金落实。(杨召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