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马恒运)可持续发展问题起源于传统发展观的破产,可持续发展体现现代人类发展观念的根本变革。传统发展观是一种单纯的经济增长观,主要表现为对于国民生产总值和经济高速发展的追求。但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崭新的平台。推动高质量发展,既是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的必然要求,更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也对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做出了规划,其中强调了“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另外,全会提出的“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中也着重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生态可持续发展强调环境保护,强调要从源头上、从根本一解决环境问题。《推进产业绿色转型的中国实践与政策效应》一书便从源头给我们梳理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两条线路,一是产业发展需要实现绿色发展转型,二是农业发展需要实现安全生产转型。
实现绿色产业发展需要“转型”来撬动。既要发展,又要生态。发展和生态关乎人类的福祉,如何实现二者之间的协调统一?发展绿色产业,是当下整个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色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重点是调整经济结松和能源结构,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连接。当今世界,生态环境已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本书从产业的微观主体——企业人手,通过对以往研究和经典理论的深人挖掘,构造了适合中国国情的企业可持续发展和绿色转型的模型,对中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意义的理论指导,也为探索环境规制对环境管理的潜在影响提供了经验证据。
《推进产业绿色转型的中国实践与政策效应》 马恒运摄
农业作为我国第一产业,有着非常悠久的发展历史。在新时期农业正式进入到生态阶段,为推动生态农业的经济发展,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至关重要。生态保护不到位,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环境的破坏、农产品质量效益竞争力得不到提升,直接影响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为了避免农业生产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应当深人开发生态农业生产模式和农业安全生产模式,为农业经济发展赋予可持续发展路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单列专章作出部署安排,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这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局,针对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做出的战略部署。我们要深刻领会全面贯彻,扣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摆在突出位置,推动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指出,高质量发展根本在于经济的活力、创新力和竞争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根本的途经。受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影响现阶段我国农业生产结构与消费结构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已从过去的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这种矛盾是导致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低、农业效益不高、农民增收困难的根本原因。要从根本上破解结构性矛盾,需加快推进农业安全生产转型,实现农业的安全生产。本书将实现农业生产转型升级的出发点置于农业的生产经营主体,以农户的生产经营行为逻辑为突破口,对于今后的农业安全生产、农业生态保护、政府的生态治理政策制定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书作者王建华教授为人豁达、治学严谨,在农林经济管理与政策研究、生产者行为决策、资源环境治理等研究领域有着特别突出的贡献,王教授在研究过程中孜孜不倦,居敬穷理的学术态度令人钦佩,在做研究的过程中展现出了高超的学术思想素养和创新的学术理念,同时王教授在农产品安全生产以及政策研究领域具有独到的见解。作为一名学者,王教授一直勤勤恳恳,努力将论文写在中华大地上,以开放的视角关注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总是能敏锐地感知到关键性科学问题研究的视角也主要集中在如何解决当前中国生态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最关键的问题之上。为了获得最准确的数据,王教授事必躬亲,坚持开展实地调研,立足于农业生产与企业生产的实际,以期通过自身努力和客观的数据呈现推进产业绿色转型升级的现代化路径研究提供指引和借鉴。(作者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河南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