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国内校园食育应该怎么办?大概在四五年前,赵文华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以下简称“营养所”)分管学生营养工作,她所在的营养所就在北京市顺义区开展了专门的“营养食育试点”,正式开始了食育的探讨工作。当时她在“食育”前面加上了“营养”两个字,原因有两个:一是防止食育的“育”变成欲望的“欲”;二是“食育”一词来源于日本,国情和文化有所区别,因此加以区分。2017年这项工作扩大到全国八个试点并被称作“营养校园项目”。针对现在国内中小学生的主要营养问题,不能只聚焦传统营养不良,因为营养不足导致的长不出个子、消瘦等现象已经得到控制,但超重肥胖却快速上升,要让人们认识到超重和肥胖同样是营养不良,也将是未来面临的最不好解决的一种营养不良问题。
赵文华指出,目前,全国中小学生存在多形式的营养不良:包括营养不足导致的生长迟缓、消瘦,微量营养素缺乏症,超重和肥胖等。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营养知识缺乏、社会支持条件不足、家庭环境影响等非常重要,而孩子们饮食行为不合理将危害一生。监测数据显示,平均有10%的孩子不吃早饭,大城市30%的中小学生平均每天至少喝一次含糖饮料,再加上锻炼时间少,“阳光运动”不足等。
另外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农村,在学校吃饭的孩子们比例越来越高,且平均每天至少有一顿饭在学校吃。因此,营养知识或者食育确实应该在学校获得。“一个孩子的知识获得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家庭、同学、朋友、学校、社区以及公共政策,家庭为什么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她表示,反观过去,上述几个方面都是知识的获取源头,但是在从家长到社会普遍缺乏营养科学认知的情况下,学校确实是非常重要的场所。从《“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到最近刚刚发布的《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全都把营养教育、健康教育当作非常重要的内容,应该说政策已经都有了。
赵文华认为,食育教育应该叫营养教育,是健康教育的组成部分,接下来该做的是认真分析和研究现状。全国关于营养教育、健康教育的试点有很多,食育工作也有一定基础,有些是国家项目,还有一些是学术推动,也包括一些企业行动,可以确信的是儿童营养改善最好的时机已经到来。“在哪做?还是应该在学校。重点做什么?关键是履行职责和解决面临的问题,最重要的是行动,今天就是行动的开始。”她表示,一是要纳入到课堂计划中,给予课时。目前国内学校几乎没有健康教育课专业教师,甚至是体育老师兼任,天气不好的时候就在室内讲知识是常有的。二是要合力编写教材,健康领域和教育领域前期做了非常多的尝试工作,把大纲从小学到中学阶段都拿出来了。三是逐步从试点到推广,只编教材而不付诸实践是不行的。四是要提高教师队伍的能力,健康和教育领域应联合培养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中小学教师应该是主体。五是要及时做好评估,好则坚持,不好则果断改进。
说到食育,赵文华的营养学博士学位是从日本女子营养大学获得的。在日本,“食育”一词老少皆知。食育是指从幼儿开始便对受教育者给予食品和相关的知识教育,把这种食育教育延伸到艺术想象力和人生观的培养。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饮食教育,包括营养知识教育和良好的饮食习惯和行为的培养;二是价值观和能力教育,借助食物从农田到餐桌整个过程进行德、智、体、美、劳等全方位教育,由此构建完美人格。健康教育是以传播教育干预为手段,帮助个体和群体改变不健康的行为和树立健康行为为目标,以及以促进健康为目的所有的系列活动和过程。所以,食育和健康教育、健康促进还是不完全一样的。食育教育问题显得尤为重要,现在全球面临的儿童不良营养风险在增加,其中最突出的是超重和肥胖。与解决孩子长不高、消瘦、微量营养素缺乏症等问题相比,应对儿童肥胖会更加困难,所以跟过去相比食育工作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因此,大家要逐步统一意见,达成共识,为食育做出更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