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至20日,首届海丝国际茶文化论坛系列活动组委会调研组到访福建南平建阳、松溪、政和、建瓯、武夷山等地,实地了解茶产业、茶企发展情况。几片小茶叶,致富大文章。醉心茶韵,追求卓越。茶旅融合,茶叶扶贫。放眼闽北,连绵茶山已然成为“金山银山”。
省侨联下派松溪县郑墩镇南坑村第一书记李雨(左)和茶农交流。
据了解,系列活动将于11月上旬在福州举办,由福建省委宣传部、福建省农业农村厅、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福建省归国华侨联合会指导,福建日报社主办,东南网承办。为深入了解我省丰富的茶文化及茶企资源,更好地举办茶王赛,组委会组建了调研组,赴全省主要茶产区开展调研。
守正创新弘扬茶文化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南平产茶历史悠久,并积累了许多制茶技艺。截至目前,南平全市共有茶文化有关非遗项目37个,现有茶文化有关国家级传承人3人,省级16人。
大红袍制作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游玉琼是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中唯一的女性,在她看来,传承人不是一个头衔,而是责任和义务,“要把这门老祖宗的手艺传给后代,让更多人看到它”。
杨丰是政和白茶和工夫红茶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双项传承人,他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还不断地传播白茶文化,编著了《政和白茶》一书。南平茶青联会长季素英曾被评为“全国十大匠心茶人”,她带动了一批年轻人加入到手工制茶行列中。“作为新一代茶人,需要把制茶技艺传承下去,让中华优秀的茶文化能发扬光大。”季素英说。
在技艺传承过程中,南平茶企还通过新技术手段,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游玉琼的儿子方舟着手把茶叶生产技艺过程的各项数据模式化和标准化,更好地帮助传统行业转型升级。
“过去技艺传承靠师傅的手口相传,现在可以通过大数据进行传承,让茶叶生产不再靠天吃饭。”方舟说。
去年,“福建建瓯闽北乌龙茶科技小院”揭牌,成为全国唯一一个建立在茶产业上的科技小院,构建闽北乌龙茶“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建阳区注重茶叶技术集成,加快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和装备在茶叶生产、加工等环节的应用。
据了解,南平全市目前建立国家级特色农产品(茶叶)优势区1个,设立国家及省级茶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4个,建立院士工作站1个、省级茶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
茶山成农民致富“靠山” 跨界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今年的茶叶长势不错,茶青收购价格也有所增加!”在松溪县郑墩镇南坑村 的茶园里,省侨联下派第一书记李雨和茶农陆文山聊起了家常。南坑村是县级贫困村,李雨和村干部制定了龙头牵引、科技帮扶、繁荣市场的三项举措,去年顺利实现脱贫出列目标。
陆文山用一个账本记录着每次卖茶青的收入。“2007年收入只有1万多元,最近几年达到了4万多元。”陆文山说,茶山已成了家里的致富“靠山”。
2013年,武夷山黄村茶企茶农抱团发展,成立了茗川世府生态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把零散、小规模的茶叶生产经营户集中起来,实行规模化经营。“我们的理念是帮老百姓卖茶、做老百姓喝的茶。”合作社理事长黄正华说。
湛峰茶业则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的经营模式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让农户一起致富奔小康。
南平还深入挖掘茶文化资源,推动了茶与旅游、健康养生、文化创意、会展等跨界融合,实现茶叶生产销售和生态旅游双丰收,推动乡村振兴。在武夷香江茗苑茶文化观光园里,游客不仅能学习茶文化,还能体验茶制作技艺。“通过旅游项目,促茶叶消费的同时,也撬动住宿、餐饮、土特产等产业的发展。”香江茗苑总经理邹杰春说。
松溪龙源生态茶庄位于福建省级自然保护区祖墩乡,茶山优美的生态环境,成为当地旅游的网红打卡地,进一步带动了周边经济发展。
在南平,全市约80%的乡镇、50%的行政村、45%的农户近35万人从事茶叶生产经营活动,茶产业已发展成为南平绿色发展、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的支柱产业。(卢金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