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宁夏,一提到枸杞研究,大家会不约而同地想到一个人——宁夏农林科学院枸杞科学研究所所长曹有龙。他长期从事枸杞新品种选育及栽培工作,带领团队搭建起国家级枸杞研发平台,建成枸杞种质资源圃。
曹有龙自称是“枸杞地里长大的孩子”。2000年博士毕业后,他放弃大城市优越的科研环境和优厚待遇,毅然回到家乡,希望能为枸杞的发展出一份力。
曹有龙研究枸杞之路从培育新品种开始。围绕丰产、优质、广适等目标开展新品种选育,他带领科研团队驻扎在荒漠里,在田间地头摸爬滚打。
经过不懈努力,曹有龙团队采用杂交、分子辅助育种等技术,培育出宁杞5号、宁杞7号、宁农杞9号3个新品种,打破了宁杞1号孤军奋战40年的局面。其中,宁杞7号以果实颗粒大、商品等级高的显著优势,成为颇受市场欢迎的宁夏枸杞品种。此外,为了提高枸杞繁育成活率,他还研发出微型扦插快繁技术,即利用从树上剪下来的嫩枝进行扦插育苗。“这项技术将枸杞繁育成活率从33%提高到83%以上,还解决了病菌污染等突出问题。”曹有龙说。
新品种有了,推广起来却一波三折。当年,曹有龙背着500株宁杞7号的苗子下田推广,然而,当地老百姓并不看好这一新品种。“我只得找我老家种地的大哥帮忙。500株苗种只种了两分地,但两分地产量不输别人家的两亩地。村民纷纷打听这是啥品种。一株苗硬是从一块钱涨到了十几块,还抢不上。”曹有龙说,宁杞7号逐渐打开市场,也为后来枸杞种质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利用有限的耕地资源扩大种植枸杞的面积是不实际的。”曹有龙说,为了实现枸杞种植大范围推广,他和团队决定到戈壁滩、沙漠、盐碱地上进行枸杞种植研究。他们在宁夏、新疆、青海等地建设国家枸杞工程研发中心和培训基地,将种植枸杞新技术辐射到十几个枸杞产区。
不规律的野外活动、繁重的科研任务、超负荷的工作运转,极大地透支着曹有龙的身体。有人劝他:“已经快退休的人了,不能这么拼命!”但曹有龙认为,枸杞产业科研领域需要解决的事情还很多,必须抓紧时间研究。
宁夏是枸杞的原产地和主产区,但是枸杞野生资源流失严重、遗传背景不清。针对这一问题,曹有龙带领团队踏遍西北、华北等枸杞种质分布区,在全国率先启动并完成枸杞全基因组测序,绘制出遗传图谱和物理图谱,注释出716个枸杞特有基因,组装获得了染色体级的高质量枸杞参考基因组。“利用基因组数据库,我们已做出将近百万分子标记,有效加快了新品种选育进程。”曹有龙说。
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曹有龙获得的荣誉越来越多,他也越来越忙。他说:“我和研发团队将继续深入研究,让科研成果落地生根,让老百姓真真切切分享到科技成果转化的红利。”(许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