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 中国食品安全网

站内搜 索

食安健康

夏日吃“苦” 胜似进补

2022-07-12 10:58:07来源:大河健康报编辑:包阳
摘要:持续高温天气,阳气亢盛,极易造成机体津液损失,使人口干舌燥、不思饮食,此时适当吃点苦味的食物,比吃进补的食物对身体更好。

  

小暑已过,又到了一年中最炎热时节。持续高温天气,阳气亢盛,极易造成机体津液损失,使人口干舌燥、不思饮食。所谓“夏日吃苦,胜似进补”,此时适当吃点苦味的食物,比吃进补的食物对身体更好。

夏天吃“苦”好处多

祛暑清热,宁心安神。中医认为,心主血脉、主藏神,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夏季炎热,心火当令,人容易出现口舌生疮、红肿疼痛,也易郁闷气恼、心烦失眠,进而伤及心脏。而苦味入心,夏季吃点苦味食物,苦入心经以降泄心火,心火去则神自安。其实不仅是夏天,一年四季都可以适当吃一些苦味食物,对健康大有益处。

调理脾胃,增强食欲。从中医角度讲,苦属阴、热属阳,苦味食物性偏寒凉,具有祛暑燥湿、生津开胃之功,夏日食苦可以起到以苦味之阴来调整夏日之阳的功效,从而使人体达到阴阳平衡。现代医学也认为,炎热天气会使人体的消化液分泌减少,胃肠功能减弱,而苦味食物可以刺激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增强人体的食欲和消化功能。

提神醒脑,延缓衰老。夏季人们容易犯困,苦味食物含有一定量的可可碱和咖啡因,对味蕾和神经具有一定的刺激性,可以缓解烦闷情绪,提神醒脑。很多苦味的食物中都有萜类物质,这种物质可以有效改善心脑血管,促进身体新陈代谢,常吃苦味食物有助于抗衰老。

吃“苦”推荐五种食物

苦瓜。苦瓜味苦、性寒,无毒,能除邪热、解劳乏、清心明目。现代医学认为苦瓜含有丰富的脂蛋白和维生素C,经常食用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功能,也是糖尿病患者的理想食物。由于苦瓜在炒制的过程中易破坏含有的维生素成分,所以推荐凉拌苦瓜。

莴苣。莴苣苦、寒,微毒,有通经脉、利五脏、开胸膈、坚筋骨、利二便等功效。莴苣含有大量膳食纤维,可促进肠壁蠕动,增加消化酶分泌,其钾元素含量非常高,对高血压和心脏病患者极为有益。莴苣叶可清炒,莴苣茎可炒、凉拌,也可做汤。

芥蓝。芥蓝味甘、性辛,具备利水化痰、解毒祛风、除邪热、解劳乏、清心明目等功效。现代医学认为芥蓝含有的金鸡纳霜等成分,能抑制体温调节中枢的过度兴奋,起到消暑解热的作用;其含有的膳食纤维能增加胃肠蠕动,预防便秘;食用芥蓝还可以降低胆固醇,有助于预防心脏病。

芦笋。芦笋味苦、甘,微寒,具有益气和胃、生津解渴、泻热安神等功效。经常食用芦笋可助消化、除疲劳,还能增强免疫功能,改善心血管功能。芥蓝和芦笋都推荐直接清炒,或焯水后淋入蚝油即可食用。

莲子。莲子味甘、涩、平,入心、脾、肾经,具有补脾止泻、养心安神等功效。推荐食法为莲子糖水,将莲子洗净泡至微软,然后加入适量的冰糖和清水煮沸放凉即可饮用。

除了上述五种药食同源的食材之外,夏日还可以用苦荞麦、苦丁茶等泡茶,也可以起到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的功效。

并非人人适合吃“苦”

虽说吃“苦”好处不少,但也并非人人都适合吃。由于苦味食物多性寒,食用之前需认清自身体质,平时肠胃功能较好的,可以餐中适当食用苦类食物;若本身体质不适合而过度食用,就容易造成消化不良,反而影响身体免疫力。具体来说,以下几类人不适宜吃“苦”:

体质较差者。苦味食物性寒凉,为清泻类食物,故老人、孩子、孕妇等体质较弱的人建议少吃。

生理期女性。苦味食物多寒凉,吃多可能会使经脉血行受阻,引起痛经、闭经。尤其是有寒性痛经的女性,更不应该在经期时食用苦味食物。

有骨病、肾病的人。中医认为,苦属阴,骨、肾均为阴中之阴,脾为阴中之至阴,气同则入,故有骨病、肾病患者食用苦味,则阴更胜,从而加重病情。

脾胃虚寒者。这类人群食用苦味可能会引起腹痛、呕吐等症状。

此外,苦味食物虽好,但也不可贪食,过苦则易引起恶心、呕吐等不适。还有些苦味食物食用则对人体有害,如不成熟的甜瓜瓜蒂,所含的是具有苦味的甜瓜毒素,一旦食用会引起胃疼、呕吐、腹泻,严重可危及生命。苦杏仁、苦桃仁、银杏果等因其含有氰甙,在酸和酶的作用下会水解为剧毒的毒糖甙,食用可引起急性中毒。总之,吃“苦”也要慎重,切不可逢苦必吃。(杨晶晶)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主办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一区16号楼     邮编:100070
订报热线:010-68289071   新闻线索E-mail:newscfsn@163.com   采编热线:010-53385236   广告热线:010-63703066转8066   通联热线:010-63703078
中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京ICP备10219194号-3    %E5%A4%87%E6%A1%88%E5%9B%BE%E6%A0%87.png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877号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2 by www.cfs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