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 新冠肺炎疫情是全球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冠肺炎疫情之下人们的健康需求被引爆,全国人民意识到强大的免疫力对抗击病毒至关重要。随着民众的基础保健营养意识和保健需求全面提升,“防病比治病好”的理念正改变着消费者对保健食品的看法。
但纵观琳琅满目的保健食品消费市场,消费者可能会感到疑惑——什么产品才是真正的保健食品?本期“食安委专家有话说”,由江苏省食安委专家委员会委员,江苏省营养学会秘书长、主任医师袁宝君为大家解读。
什么才是真正的保健食品?
保健食品是指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并且是经过国家批准,发给批准文号和审定标签内容的。消费者在保健食品的包装或标签上都会见到一个天蓝色的“帽子”型标志,俗称“小蓝帽”或“蓝帽子”,这就是我国保健食品特有的标志。“小蓝帽”下方有“批准文号”,如“国食健字GXXXXXXXX”,而这就相当于保健食品的“身份证号码”。
购买时,请一定认准“蓝帽子”。反之,没有“蓝帽子”标识的营养品、膳食营养补充剂等,并不是保健食品。
保健食品≠药品
保健食品本质上仍是食品,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国家明确要求任何保健食品都应在保健食品标签上设置警示用语区及警示用语。警示用语使用黑体字印刷:保健食品不是药物,不能代替药物治疗疾病。但保健食品也具有机体调节功能,具体表现在以下3方面:有些保健食品可以直接感受到效果,如辅助降血糖、降压;有些是通过测定指标反映效果,如补充维生素、矿物质可以测定血清生化指标,铁剂改善贫血可以测定血红蛋白值;而有些则是不能短期直接感受到效果,如增强免疫力、改善记忆等。
保健食品≠保健品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信息不对称以及部分不法商家虚假宣传,导致公众对保健食品出现误解。保健食品经常被与市场上违法保健品混为一谈,老百姓甚至媒体对于这个界限分不清。
其实,保健品是老百姓的口头语,泛指与健康有关的一切物品。例如鸿茅药酒事件,实质是药品违规夸大宣传,不少人把类似事件也归咎于保健食品。保健食品替违法行为背了“黑锅”,严重影响了保健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
通过正规渠道购买保健食品
保健食品在我国受《食品安全法》严格管控。在被消费者选购之前,要求配方科学(合理)、产品安全可靠、质量稳定、功能明确、标识合规。此外,保健食品在批准前需要完成多项产品检验、安全性试验、动物功能性评价试验,有的需要经过人群试食试验,确有效果的才能获得批准。
以增强免疫力功能的保健食品为例,动物实验要开展不同类型免疫功能评价,包括动物胸腺/体重比值、细胞免疫功能测定、体液免疫功能测定、单核-巨噬细胞功能测定、NK细胞活性测定。人体试验项目,包括细胞免疫功能测定、体液免疫功能测定、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测定(吞噬与杀菌试验)、NK细胞活性测定4种类型的试验。
新冠疫情与保健食品
新冠肺炎仍在全球流行,没有人能够独善其身,除隔离防控和医药治疗,机体自身的免疫力也是抵抗疾病的有力武器。许多消费者希望通过各种膳食补充剂和营养食品寻求更多保护。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第八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增加预防要求:“保持良好的个人及环境卫生,均衡营养、适量运动、充足休息,避免过度疲劳”,目的就是提高个人的免疫力,预防病毒感染和减少发病机会。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分会的《关于防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饮食营养专家建议》第一条建议“每天摄入高蛋白类食物,包括鱼、肉、蛋、奶、豆类和坚果,在平时的基础上加量”;第十条建议“新冠肺炎流行期间,适量补充复方维生素、矿物质及深海鱼油等保健食品”。种种事例也表明,适量服用增强免疫力的保健食品是有益的。
对保健食品行业而言,疫情带来的是“危中有机”。机遇表现在消费者健康意识增强,尤其是对保健食品的信任度上升、需求量明显增加,在“抗疫”期间保健食品行业也出现了逆势增长。目前,行业尚在高速成长期,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保健食品市场。
但是,保健食品行业仍然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因此,全面有效净化保健食品市场,提升保健食品安全水平显得更为重要。2020年4月,市场监管总局等七部门印发《保健食品行业专项清理整治行动方案(2020-2021年)》,坚持问题导向,突出重点环节,保持高压态势,持续净化保健食品市场秩序,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综上,我们可以正确认识到保健食品带来的好处,对于希望通过保健食品增强免疫力的消费者,也要注意理性选购,购买时认准“蓝帽子”,认准正规商店、超市、网站。(江苏省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