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讯(王奥力) 近日,由中国食品安全报社、中国农业大学特殊食品研究中心、北京食品学会主办,农业农村部农产品监督检测中心(北京)、中国食品安全网、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特殊食品分会协办的“中国食品营养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在北京盛大开幕。本届大会全程网络直播,采取线上线下同步的方式进行。大会现场嘉宾云集,政府机构代表、各界行业专家、研究机构代表、企业代表以及媒体代表50余人现场参会,5.1万人次参与线上直播。
专题研讨中的第五个环节,由中国农业大学特殊食品研究中心主任、北京食品学会理事长罗云波,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副主任樊永祥,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所张德权,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刘明明以及中国农业大学资环学院崔振岭围绕碳排放食品及评价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交流与分享。
中国农业大学特殊食品研究中心主任、北京食品学会理事长罗云波
罗云波表示,食品的高质量发展一定是绿色、低碳的,并且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是营养美味,更要为我们的社会有序的发展提供条件。未来,营养健康产业是一片“蓝海”,将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绿色、低碳就显得更为重要。目前我们已经有了低碳的食品,或者叫零碳的食品,一是通过企业的减排节能绿色的生产,在工艺上做到精打细算,另一个就是碳权交易,企业排放了碳,但是可以花钱在环境治理上进行投入,相当于把企业排出去的碳通过别的治理平衡。现在零碳食品不光是一个时髦的产品,也是一个道德制高点的食品。我们应该多思考如何做好低碳的食品营养健康,企业发展的同时也要平衡好低碳排放,才能实现高质量的持续发展。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副主任樊永祥
樊永祥认为,食品从消费的发展方向来讲,已经从过去的注重安全,到现在注重营养,未来除了消费者提倡的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外,还要更注重到碳排放的问题。这其中,一方面是食品企业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是广大的食品消费者在环境保护、气候变化方面努力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碳排放食品对大多数人来讲也是一个新兴事物,学者和专家都在努力寻求不同环节做出应有的贡献。清洁能源的使用,主要分为节能和环保的两个方式,在市场的准入方面提供很好的评价,或者是安全管理的技术措施,能够更好的减少碳排放。食品的消费层面,避免食物浪费是非常有效减少碳排放的方式,除了光盘行动落实外,预包装食品如何认识和理解食品标签,如何就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引导消费者合理消费和使用,也要做好宣传,从生产环节和消费环节做出贡献。
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所张德权
张德权表示,食品产业发展的历程,已经从原来的吃饱、多样、美味,到安全、营养、健康,再到现在的绿色、低碳、智能、精准等。从企业角度来说,节能减排以前更多是从环保角度考虑,同时也是给企业降低成本,增加利润空间。食品行业需要转型,第一是创新驱动的转型升级,第二是资源节约可持续发展。未来食品行业在安全、营养、美味的前提下,实现绿色低碳是第一要做的工作,但前提还是要改变消费和生活方式,三分之一来自于损耗和浪费,这个改变对于减少碳排放是很重要的。开发绿色的制造加工技术,建议对食品的碳排放有一个全生命周期的平台。国家大力发展绿色低碳,食品加工产业,要建立相应的标准和法律法规体系,规范健全指导这个行业健康的发展,保证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刘明明
刘明明认为,要探讨食品行业的双碳行动,首先要摸清食品行业的排放。从产业链、供应链整个角度来评价食品行业的碳足迹,这也依赖于碳监测相关技术标准的制定。食品行业实现双碳,需要从两个方面考虑,第一是食品行业自行采取减排的行动;第二是减排是抵消。政策法律方面保障食品行业实现碳中和,是构建机遇和约束相结合的机制,对高能耗、高排放的双高的食品加工业进行约束。国家对食品加工业碳排放,主要以激励为主。碳排放权交易的目的是实现减排目标,通过碳交易的方式激励绿色低碳的生产,还是有赖于食品行业碳排放的标准制定。务必制定食品行业的基准线,基准线低排行的企业获得减排量,减排量可以放到碳市场交易,通过交易获得低碳收益,鼓励企业低碳生产。低碳消费要做到信息化建设,过碳普惠鼓励低碳食品的消费需要持续研究。
中国农业大学资环学院崔振岭
崔振岭表示,碳达峰、碳中和,不仅是国家战略,也是每个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食品行业,包括农业生产,在目前整个碳中作用不大,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目前总量还不清楚;二是实现目标途径不清楚。食品行业完全有可能实现零碳,同时也可能对国家的碳达峰、碳中和做出贡献。对碳中和,我有三个建议,第一,急需建立食品生产、制造行业全链条的标准计算方法;第二,减排行动,努力减少生产过程中化石能源的投入;第三,努力增加废弃物的缓解,增加土壤的购碳能力,减少化石能源的燃烧。实现低碳的是未来新型和创新性的农业,食品企业可以做投资或者研发。最后,建立简单易行的匡算方法,减少化石能源在传统行业的投入,增加产量,增加有机物,使土壤更肥沃,加大对新型食品的开发和利用,从而促进碳中和的进一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