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 中国食品安全网

站内搜 索

食安农业

过桥米线的传承 创新

2019-08-30 13:02来源:中国食品安全网编辑:杜维言
  

    中国食品安全网讯(杜维言)处暑过后,天气逐渐凉了下来,早晚吹起的小风伴着飘落的树叶都让我们感受到了秋天的气息。

20190830131433433.jpg

图片源于花瓣网

    秋天是什么?

    是随风飘起的衣袖,是泛黄的银杏叶。

    是沉甸甸的的收获,也是浅浅的乡愁。

20190830131450737.jpg

图片源于花瓣网

    就如三毛所说:我们来不及认真地年轻,待明白过来时,只能选择认真的老去。

    我们的一生,一眨眼就过了无数的春夏秋冬。

    对于小编来说,秋天,必不可少的是一碗热腾腾的米线。

    每年一到了这时候,我便不由得想到那年初秋在云南吃的米线。好想再回到云南,再去吃一碗热腾腾的鸡汤米线,然后再喝上几口香醇的鸡汤,出一身透汗,好不畅快!

20190830131614650.jpg

图片源于网络

    小编猜测,应该没有人能抵挡住米线的诱惑吧!

    虽然米线因为卫生问题和添加剂问题被曝光过,但是正宗的过桥米线,那可是真正的美食之王!

    过桥米线,是现在年轻人比较爱吃的一种食物,口感好,味道香,吃了会“上瘾”,里面还有各种蔬菜搭配。

    你一定吃过米线,但你吃过真正的过桥米线吗?过桥米线又有着怎样的故事?下面就让小编来告诉你吧。
    用实力证明非遗美食。

20190830131741220.jpg

图片源于网络

    说到过桥米线,和它密不可分的就是美丽的云南啦,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米线香自然也不怕巷子深了。米线本是云南滇南地区特有的食品,由于其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口感细腻,成为了全国大街小巷都能见到的美食,更是在2008年5月9日就已经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了。

    关于过桥米线,有这样一个浪漫的故事。

    传说过去有一个书生,每天都在一个小岛上苦读诗书。他的妻子看他很辛苦,便想做一些美味的食物给丈夫补充营养。于是经常给丈夫送米线,但是每次到了小岛上米线都凉了。妻子想到鸡汤上那一层油可以让汤保持温度,于是便熬了鸡汤,切了一些鸡肉片,和煮好的米线一起带到小岛上的亭子里。丈夫吃了以后 感觉味道很好,于是妻子每天都通过一座桥去给丈夫送饭。

    后来吃了她的过桥米线,丈夫考取了状元郎!所以这个方法就慢慢传开了,人们纷纷仿效这位妻子的做法。因为到岛上要过一座桥,也为了纪念这位贤妻,于是就把它叫做“过桥米线”。这也就是过桥米线名字的由来。

20190830131935498.jpg

图片源于花瓣网

    小编在以前吃米线的时候,还真不知道有这样一个传说。只是觉得味道很香。当我得知这个传说以后,还真是感觉这米线也有了不一样的味道,才知道原来我们常吃的米线是来自于云南的蒙自。过桥米线在蒙自已经有了300多年的历史。有很多文化已经融入进去了。由此回想起小编吃过的最正宗的米线,大概就是两年前在云南的丽江古城那一顿了。

20190830132009214.jpg

图片源于网络

    那天闲来无事在丽江古城里散步,走着走着看到一家很不起眼的过桥米线,里面却有着不少的人,于是我也去凑了个热闹,点了一份秀才米线。

    米线上来的时候,不是小编以前吃的北方那种菜和米线都在一锅里煮熟才端上来,而是菜和米线分开,还有生肉片和一个生鸡蛋。几个大大小小的盘子摆在我面前让我欣喜不已,于是便迫不及待地把食材都倒进了米线锅里,看着鸡蛋在米线锅里咕嘟咕嘟的变熟,真是乐趣十足!体验了一把“做米线”的乐趣。

    这么好吃的米线,是怎么做出来的呢?

    要想米线做得好,要注意这几点!

    王丽珠是非遗项目蒙自过桥米线的传承人。通过了解,王丽珠14岁就参加饮食行业的工作了,正式学过桥米线是在16岁。

    通过百度视频里王丽珠女士介绍的内容了解到:做米线主要起点就是熬汤,关键就是这碗汤熬的好、做得好,吃了口感很好。做米线的时候,汤主要是使用猛火熬出来的,至少要熬五个小时。王丽珠每天早上三点就会起床熬汤。

20190830132300270.jpg

图片源于花瓣网

    虽说这熬汤是个技术活,需要下点苦功夫才能让米线更加美味,但是米线的质量、口感也影响着这碗米线的整体味道的。
红河州州级米线榨制传承人——常成红,告诉我们制作米线的工艺流程。

    第一道工序:勾兑大米。

    第二道工序:洗米。

    第三道工序:浸泡5小时左右。

    泡了以后把它磨成浆,然后脱水。把米线的水分全部脱出来以后,经过搅拌制成颗粒,再用蒸汽来蒸,蒸熟了以后在通过压榨机来压制。然后在经过煮、冷却、装箱,也就是最后一道工序了。

20190830132340950.jpg

图片源于花瓣网

    常成红说:“这个过桥米线在我们蒙自来说,也是个历史悠久的大品牌,是个饮食文化”。

    创新发展,文化传承。

    在做米线的过程中,王丽珠不断地摸索,在传统的方法上对米线进行了创新——菊花米线。

    因为王女士的视力不是很好,菊花有极大的营养并且有明目的作用,于是给了王女士创新的灵感。王女士用自己试验菊花米线,发现味道很好吃,并且很香甜,王女士便开始卖王记菊花米线了。

20190830132445246.jpg

图片源于花瓣网

    与此同时,王女士还创新了玫瑰米线。

    她吃了两个季节的玫瑰,发现对皮肤很好。在这个过程中,王女士的女儿觉得妈妈太辛苦了,劝她不要做了,但是王女士坚定的说:“几十年如一日,每天三点起床熬汤确实是很辛苦,但是放弃,是不可能的事。即使我的眼睛不好,也一定要把这个目的达到,这样我就不会带着遗憾走了”。

    王女士叮嘱她的两个女儿一定要好好继承这个过桥米线。两个女儿听了妈妈的话,也把米线做得很好。

    “只要愿意学的,我都愿意去教,把它发扬出去,一旦我走了,还有人继承这个过桥米线,走出蒙自,走出云南,走向全世界,把这个米线做大做强”。

    王女士的精神感动了小编,也让我看到了非遗美食的意义所在。

    如果你喜欢吃米线,或者说你关注我国的非遗美食,不妨先从美味的过桥米线“下手”吧!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主办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一区16号楼     邮编:100070
订报热线:010-68289071   新闻线索E-mail:newscfsn@163.com   采编热线:010-53385236   广告热线:010-63703066转8066   通联热线:010-63703078
中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京ICP备10219194号-3    %E5%A4%87%E6%A1%88%E5%9B%BE%E6%A0%87.png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877号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2 by www.cfs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