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农业农村部公布2022年全国乡村特色产业超十亿元镇超亿元村名单,肇东市昌五镇(玉米)入列超十亿元镇名单。如何将传统玉米资源延伸为产业优势?如何将产业优势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冬天里,肇东市昌五镇用玉米讲述着产业发展故事。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作为传统玉米种植大镇的昌五镇,坚持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持续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和黑土地保护力度,推动农业种植结构和管理模式全新升级,为粮食大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去年,昌五镇玉米播种面积达12万亩,玉米产量达2亿多斤。
告别传统种植方式
做足高科技智慧农业文章
冬日暖阳下,昌五镇种养大户王兆全的院子里都是金灿灿“粮垛子”。“去年种了120多亩地玉米,家里百余头生猪‘口粮’也跟着有了着落。”眼下,昌五镇围绕过腹增值、种养结合,促进饲料企业和养殖业扩大转化量,促进玉米就近加工转化。由“猫冬”变“忙冬”,2700户农民在玉米产业中收获“稳稳幸福”。
严冬时节,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金黄的玉米棒被送进脱粒机中。 昌五镇二街村种粮大户刘浩河蹲在玉米堆前,随手拿起几穗玉米棒:“现在种田需要年轻人,乡村是个大舞台。去年平均亩产达到1800多斤,较往年提高10%左右,有新品种、新技术助力,现在种粮越来越带劲儿了。”
种5000多亩地,刘浩河有一本智慧农业经。“我们通过不断引进新品种,采用种肥同播、配方施肥、一喷多防、无人机植保作业等‘智慧’农业技术,让种田托了底,让黑土地变得更肥沃。”刘浩河说。
近年来,刘浩河“扎”进庄稼地里瞄准科学种田,从选种、播种、田管入手,不断近距离接触新品种与新技术,积极打造“示范田”;立足开展机械化、实现“耕、种、防”作业,大幅度提升粮食产量及品质,获得越来越多农民信任。“玉米免耕种植与传统耕作模式相比较,不仅解决了秸秆综合利用,还减少了化肥农药投入,还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起到了蓄水保墒、培肥地力的效果。”刘浩河说。他今年预计流转土地7100亩,采用玉米免耕种植技术,实现亩产粮食2000斤,用新模式打开“新农人”赛道。
一镇一业
做足玉米生化深加工文章
年前,刘浩河和大多数种粮户一样去卖粮。“就在城郊就有一个大企业收玉米——黑龙江成福集团,一辆辆售粮车排长队陆续进场,取样、检验、过磅、卸粮、打款、到账。去年种了5300亩玉米,售价每公斤2.26元,在家门口就有玉米深加工大企业,种田心里有底儿。”
近年来,昌五镇充分发挥域内玉米资源丰富、区位明显、交通便利等优势,不断做大做强玉米生化深加工、畜牧养殖等产业,在玉米“吃干榨净”上做文章。围绕“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不断延链补链强链。
随着玉米产业链的拉长,肇东市昌五镇以发展玉米生物产业为重点,积极推进玉米加工转化、增值升级,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推动玉米生物科技产业向绿色、精深、高端延伸,目前以玉米为原料的深加工产业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新亮点,玉米真正从田间走进车间,扮起“主角”,唱起“产业戏”。
“我们镇将根据玉米资源转化利用情况,重点发展‘材料、食品添加剂、饲料’等几大产业,推进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实现产业链向下游延伸,价值链向中高端攀升,构建起完善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体系,形成玉米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式发展,将玉米产业打造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肇东市昌五镇副镇长徐英男介绍。
走进位于肇东市昌五镇的黑龙江成福食品集团有限公司,黄澄澄的玉米粒通过浸泡加工,在技术人员熟练操控生产设备下,“化茧成蝶”转化为淀粉、氨基酸、谷氨酸等产品,实现了就地生产、就地转化增值。在包装车间内,自动化生产线开足马力,一包包产品被智能机械手从传送带上抓起、码齐,叉车往来穿梭装车,一车车成品外运发往全国各地。目前,该公司已发展成为一家以玉米精深加工为主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企业年加工玉米92.8万吨,生产的赖氨酸、苏氨酸、缬氨酸、色氨酸、核甘酸、亮氨酸及多种玉米副产品,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饲料、养殖等行业,公司在国内销售网络遍布全国的同时,产品还销往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和非洲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
立足乡镇村屯
做足村民增收企业增效文章
胡金立是昌五镇土生土长的农民,2013年,成为黑龙江成福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的职工。“家里每年能收获4万多斤玉米,都卖给公司。我在厂里干活,每月有固定收入。”他告诉记者。
据介绍,目前,昌五镇有150余名村民在企业的淀粉、糖化、发酵、成品、质检等车间生产线上忙碌着,实现打工、务农、顾家“三不误”。“我们积极对接企业岗位需求,及时提供就业信息,多举措帮助村民在家门口就地就近就业,让村民增收、企业增效,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肇东市昌五镇副书记任玉峰介绍说。
整洁干净的街道、蓬勃发展的产业,幸福感满满的村民,产业振兴带来了好日子,村民有了更高的追求。(霍永祥 董新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