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 中国食品安全网

站内搜 索

食安科技

河南新乡:拓展玉米产业链

2022-08-12 09:24:56来源:人民网编辑:吕可意
摘要:河南省新乡县提高特色玉米品种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良种覆盖率,打响新乡小冀鲜食玉米品牌。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一粒种子,关系着中国人的饭碗安全。

在河南省新乡县小冀镇的农田里,种类齐全、色彩丰富的鲜食玉米,一定超乎你的想象。不仅如此,在这里还能找到富含叶酸、花青素、高蛋白等“白富美”的特色玉米。

“今年我种了700多亩鲜食玉米,品种有五彩甜糯、黄糯、白甜糯等,每亩地当季能卖2300块钱。”马光周是小冀镇鑫蕊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已经种植鲜食玉米6年。

立秋刚过,马光周站在地头看着丰收在望的玉米,信心满满。对于马光周来说,敢种鲜食玉米的底气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专家和当地农业技术人员的指导。

据悉,自1957年,中国农业科学院便与新乡县在育种等领域开展合作。65年来,院县合作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如今,双方合作功效已显,院县共建的新品种展示试验基地种植试验品种已达100多个,特色玉米种植面积达到9000亩。

品种好、技术好,粮才好。“试验品种高叶酸玉米富含自然形成的叶酸,1个高叶酸玉米棒相当于1至2粒叶酸片,甚至可以代替药物叶酸片。”新乡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余晓健介绍,富硒黑玉米有助于改善儿童视力,1个玉米棒的花青素含量相当于16颗蓝莓。

种得好,更要卖得好。“俺种的玉米甜度高、口感好,在市场上很‘抢手’,过去按斤卖,现在按穗卖!”谈起销路,马光周笑了,“新乡本地的胖东来超市、万邦市场和新天地商超都是俺的客户,还有一部分玉米通过网络销往全国各地,每亩能比普通玉米多卖500块钱,镇上的农民都尝到了科技的‘甜头’。”

马光周所在的小冀镇是新乡县玉米种植核心区,当地不仅卖玉米棒,还有精深加工产品。玉米脆零食、玉米果汁、高叶酸玉米冲剂、玉米须茶、速冻玉米粒等系列产品,正逐步走上市民餐桌。

为何选择拓展玉米产业链?“因为玉米全身都是宝。”作为小冀镇首批种植鲜食玉米的村子,都富村党支部书记周玉伟说,“一株玉米,分为玉米粒、玉米芯和秸秆。在俺们村,玉米秸秆还能‘变肉’。”

养牛羊、卖牛羊肉,是都富村的传统。这两年大量种植玉米,牛羊吃上了“秸秆定制餐”,牛羊的粪便,又是玉米有机肥的重要原材料,“闭环”的形成,让都富村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提升。牛羊肉产业和玉米产业双双迈向生态化、标准化、产业化。

与此同时,为了在国内打响新乡小冀鲜食玉米品牌,当地还注册了“豫吉”“畉彩”“芗居”“长宏康”等商标,多个基地被农业农村部绿色食品检测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生产基地。

数据显示,小冀镇现有耕地2.45万亩,其中1.9万亩是玉米高标准农田,占比达77.5%,特色玉米品种50多个,种植面积达到9000亩,镇里从事玉米相关产业的企业有6家、示范社合作社34家、家庭农场26家、种粮大户48家。2021年,小冀镇全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940元,高出同区域人均3877元。

今年4月,河南省委、省政府印发《“中原农谷”建设方案》,将打造千亿级种业和粮食产业集群,谋划“一核三区”的空间布局规划建设“中原农谷”,新乡县成为“西区”中的重要区域,承担着小麦、玉米、大豆等良种繁育推广的任务。

粮安天下,种筑基石。借助“中原农谷”的“东风”,新乡县立下“国内全域制种第一县”的目标。日前,新乡县小冀镇“中原农谷”特色玉米产业小镇创建启动,这标志着新乡县聚焦“三农”、深化国家级科研院所与县域合作取得又一标志性成果,也是新乡县积极融入河南省“中原农谷”建设的一大有力举措。

“新乡县将立足河南省乡村振兴示范引领县,抢抓‘中原农谷’建设机遇,持续加强与中国农科院等科研单位合作。”新乡县委书记祝显成表示,“我们的目标是,建成世界一流的农业科技基础设施集群、科研试验示范基地集群和全球粮食科技创新高地。”

对此,中国农业科学院也给出积极回应,表示将持续加强与新乡县联动,提高特色玉米品种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良种覆盖率。同时,在保留当地传统种植农业主打品种的基础上,引进有市场潜力的新品种新技术,打造玉米高产潜力探索的“特色模式”。(辛静)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主办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一区16号楼     邮编:100070
订报热线:010-68289071   新闻线索E-mail:newscfsn@163.com   采编热线:010-53385236   广告热线:010-63703066转8066   通联热线:010-63703078
中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京ICP备10219194号-3    %E5%A4%87%E6%A1%88%E5%9B%BE%E6%A0%87.png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877号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2 by www.cfs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