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将至,年夜饭带火了预制菜概念。伴随着一二线城市高速运转的生活节奏以及“宅经济”的兴起,预制菜需求持续扩容。在A股上,近几个交易日,预制菜概念受到资金热捧。与此同时,各大餐饮品牌也纷纷推出“预制菜年夜饭”。那么,预制菜会占领今年餐桌的“C位”吗?
多家上市公司抢占预制菜“赛道”
近几年,快捷美味的预制菜备受消费者欢迎。随着双节临近,预制菜迎来了爆发式增长。所谓预制菜,是指半成品菜,已经在工厂搭配好了的菜式,然后采取冷冻或真空包装保存,消费者购买回来后只需要加热,或通过预制菜包装里的料包组合进行简单的烹饪。
在二级市场上,近几个交易日,A股预制菜概念受到资金热捧。截至17日收盘,个股方面,国联水产、福成股份、得利斯、海欣食品等个股均涨停。
“预制菜是近五年食品加工行业中发展最快的子行业之一。”国海证券分析师指出。作为食品加工及餐饮领域增长迅速的新势力,预制菜可以帮助餐饮企业有效节省人工成本、时间成本、后厨面积等。同时,也对餐饮行业提升连锁化率、标准化率有重要帮助。而疫情影响以及人们日益变快的生活节奏,也使得消费者居家做饭需求下预制菜的需求显著提升。
记者梳理发现,目前已经有数十家上市公司入局,透露其在预制菜领域的发展计划和业务进展情况。譬如,国联水产、獐子岛、奥瑞金、春雪食品、味知香、龙大美食等等。
奥瑞金称,目前,预制菜系列产品研发及其包装业务是公司近期重要的推进业务之一,目前公司已推出首批产品,并以自有产品和品牌合作的模式开展业务。
龙大美食称,公司早已开展预制产品业务多年且发展良好,现有预制产品超百种,与超百家知名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截至目前,公司为单一的餐饮客户提供的预制产品年销售额已过亿元。
记者注意到,不仅是资本迫切进入,不少餐饮企业、食品企业也渴望在这个赛道分得一杯羹。譬如,同庆楼、金陵饭店、杏花楼、双汇、金锣、龙大肉食、得利斯等企业也纷纷布局预制菜市场。
双汇发展近期在介绍其预制菜业务情况时表示,目前公司已推出系列速食菜、自热米饭等预制调理产品;千味央厨也表示,公司目前已经向部分大客户定制开发了一系列预制菜产品,看好预制菜的未来发展趋势,正在做部分产品的研发和储备工作。
可见,火爆行情下,预制菜成为资本市场上一大风口。
国内市场渗透率较低 多公司提示业务尚处初级阶段
尽管预制菜市场火热,但实际上,它起步时间并不长,目前行业较为分散,还没有头部企业出现。与此同时,在国内,预制菜的市场渗透率还较低。《中国烹饪协会五年(2021-2025)工作规划》曾提出,目前国内预制菜渗透率只有10%-15%,预计在2030年将提至15%-20%。而在日本,预制菜的渗透率已经达到60%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资本逐热下,多数公司在这一赛道的营收占比并不高,从发布的相关风险提示综合来看,目前大多数企业预制菜布局都处于初级阶段,建议投资者保持理性。
金陵饭店近日发布公告称,公司控股子公司江苏金陵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要从事金陵食品研发、经营与销售的企业,该公司2021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占上市公司整体营业收入不足5%,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
金陵饭店提示称,预制菜市场潜力较大,但是目前行业整体集中度较低,行业竞争较为激烈。受新冠疫情防控、区域市场情况、公司产业链整合能力等多种因素影响,公司预制菜产品的研发与销售尚存在一定不确定性。
在国内的头部企业中,国联水产也表示,2020年公司的预制菜销售收入占营收比重仍然较少。另外,涉及预制菜业务的同庆楼也表示,预制菜是公司重点发展的业务板块,但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截至2021年9月30日,相关业务营业收入占公司营业收入不足1%。
对此,安信证券研究指出,中国预制菜的加工起步较晚,七成以上预制菜加工企业仍处于小、弱、散的状态,没有形成较为完备的商业经营模式,产品单一,无法保证产品质量及食品安全。
这其实也反映出预制菜市场的缺陷,以及亟待解决的问题。业内人士表示,预制菜市场尚未出现龙头企业,消费需求则不断高涨,这给了餐饮行业公司进入该细分市场的动力,但能否迎合市场,则需要各企业做足内功。
预制菜能否抢占餐桌“C位”?消费者是否买账?
那么,备受资本热捧的预制菜,消费者是否买账呢?是否会抢占餐桌“C位”呢?
记者在电商平台以“预制菜”进行搜索,各式各样、不同菜系的“年夜饭套餐”“预制菜料理包”映入眼帘,多数热门产品以套餐形式出售。诸如和苑酒家、知味观、大董等老字号品牌,其预制菜套餐售价在200元-2000元不等,知味观、西贝莜面村等知名品牌销售的预制菜产品,价格也在180元-500元之间。而一份配好的荤菜,价格在二三十元左右,素菜的价格也高于15元。
记者注意到,在商品的评论区,有内容的评价较少,大部分通过星级反映消费者满意度,好评率相对较高。只有个别评价提及“菜品不新鲜”“口感不佳”等问题。
除线上平台外,近日,记者还走访北京多家线下超市了解到,一部分超市并未上架预制菜品,另有一些超市有专门的半成品区。受访顾客白领晓杨(化名)告诉记者,“平时工作比较忙,回家懒得做饭,这种半成品对我来说很方便。不过说实话,口感肯定是比不上现做的菜肴那么美味。”
另一位90后张女士说,“我还没有买过,感觉性价比不是很高,不如点份普通的外卖。”
消费者刘女士表示,“不知道这种预制菜是否营养,其实也比较担心它的新鲜度,以及食品安全问题。但就目前的疫情情况来看,实在没办法的话,可能会给家人在网上买个年夜饭预制菜尝尝吧。”
面对消费者对预制菜不同的反应,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说明消费者对预制菜的认知还不够深。想要解决这个问题,既需产业端进行更多的创新升级以及产品迭代,也需要资本端助力整个行业向健康、良心、有序的方向发展。”
在朱丹蓬看来,当下预制菜行业市场的痛点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没有国标,会造成食品安全上的隐患;另一方面则是消费端对预制菜的认可度、接受度可能还不够高,一些消费者会认为预制菜食品的营养有所流失或食材不新鲜。未来产业端如何匹配和满足消费端的核心需求和诉求将是整个预制菜行业亟需解决的课题以及难题。
餐饮行业分析师林岳也表示,对于那些真正在吃上“讲究”的人来说,他们“肯定不会给外卖料理包和预制菜买单”。在林岳看来,预制菜的卖点就是省事、品类多。
《2021-2022中国预制菜行业发展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超过3000亿元,预计到2025年,将会突破8300亿元。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我国预制菜行业在未来6-7年有望实现3万亿元以上规模,成为“下一个万亿级餐饮市场”。
业内人士认为,这个“未来”能否实现,或许更多的是在于当下都市人生活态度、习惯的改变。看上去,预制菜像是餐企、餐饮食品化的拓展,但背后牵涉的其实是整条生产产业链,甚至是整个餐饮生态。(苗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