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 中国食品安全网

站内搜 索

食安果蔬

部分蔬果处理及食用不当易导致食物中毒

2020-08-26 15:04:22来源:广州日报编辑:李玥
摘要:部分蔬果类食物毒性成分含量不一,不当食用容易引起食物中毒。常见的蔬果类有毒植物包括黄花菜、木薯、西红柿、马铃薯等,须谨慎处理 。

  

一提起食物中毒很多人总会误以为只有一些陌生野生植物才会引发中毒,其实不然,对一些我们常见的蔬果类食物,比如像黄花菜、大豆、扁豆、蚕豆、芒果、西红柿、马铃薯等食物,若食用不当,同样容易引起中毒甚至死亡。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环境园艺研究所特色花卉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徐晔春指出,华南地区常见有毒植物,包括蔬果类有毒植物、园林栽培有毒植物、郊野有毒植物等类型。其中蔬果类食物如果对其特性了解不足,也很容易引起中毒,严重甚至会导致死亡,千万不可小觑。

20200826151933096.jpg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警惕果蔬类植物

食用不当致中毒

徐晔春指出,目前发生的食物(植物含有的有毒物质)中毒,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果蔬类食用不当:如菜豆没有充分煮熟而导致中毒,这类中毒所占比例较高;二是误食:如把大毒的钩吻当成金银花食用、把苏铁果实当成可食用坚果煲汤而造成中毒;三是药用:药用过量或烹饪食物时加入有毒植物(如乌头);四是人为投毒:植物性投毒占有的比例极少。

数据显示,每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发布的年度全国食物中毒事件情况通报中,食物中毒大多发生在集体食堂、家庭或饮食服务单位,其中动植物中毒约占三分之一以上。从2013年至2017年间,全国食物中毒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毒人数、死亡人数,分别为全国食物中毒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52、160、169、348起;中毒人数5559、5657、5926、7389起;死亡人数109、110、121、140人;2018前三季度全国食物中毒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237起,中毒6581人,死亡79例。

请认准下列常见蔬果类有毒植物

容易引起中毒甚至死亡的果蔬究竟有哪些呢?根据徐晔春多年研究归纳,最常见蔬果类有毒植物包括黄花菜、萱草、木薯、守宫木、扁豆、菜豆、蚕豆、大豆、白背菜、紫背菜、杧果、西红柿、马铃薯、鱼腥草、木竹子、芋、蕨菜等,必须谨慎处理食用。

鲜食黄花菜须炒熟,经过蒸、晒,加工成干菜可去毒:

花果期5-9月。广东有野生。花食用。如鲜食,必须炒熟。鲜花含有多种生物碱,会引起腹泻等中毒现象。一个成年人如果一次食入鲜黄花菜50-100克即可引起中毒。花经过蒸、晒,加工成干菜可去毒。

食用生扁豆会对胃肠黏膜有强烈刺激作用:

广东有栽培。嫩荚作蔬食,扁豆中毒是由于扁豆中含有红细胞凝集素、皂苷等天然毒素,如食用时没有煮熟会导致中毒,对胃肠黏膜有强烈刺激作用,引起反应,有溶血作用, 偶见死亡病例。

少部分幼儿进食蚕豆或导致急性溶血性贫血:

广东有栽培。少部分幼儿进食蚕豆、蚕豆制品或者接触蚕豆花粉后导致的急性溶血性贫血、黄疸、血红蛋白尿等急性血管内溶血症状,甚至抽搐、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若不及时治疗,可危及患者生命。蚕豆病(G6PD缺乏症,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与食用蚕豆量多少无关,发病率南高北低。

食用未煮熟豆浆或出现头晕、腹痛、腹泻、发热等症:

花期6-7月;果期7-9月。广东有栽培。含有皂苷毒素等,中毒主要是制作的豆浆没有煮熟。中毒会出现头晕、腹痛、腹泻、发热等症。值得注意的是,将豆浆加热至80℃左右时,皂苷毒素受热膨胀,形成“假沸”现象,此时皂苷毒素等有毒害成分并没有完全破坏,如果饮用即会引起中毒,通常在食用0.5-1小时后即可发病,主要出现胃肠炎症状。

慎食青西红柿:

花果期夏秋季。广东有栽培。青西红柿含有龙葵素,食用后会导致恶心、乏力、呕吐、头晕等症。

马铃薯发芽或皮肉呈黑绿色不能食用:

花期夏季。块茎富含淀粉,供食用。广东有栽培。刚抽出的芽条及果实中有丰富的龙葵碱,见光的马铃薯如果发现发芽或皮肉呈黑绿色,不要食用。

食用隔餐芋头或引起中毒:

花期2-4月或8-9月。广东常见栽培。块茎可食,需去皮煮熟,生食有刺痛,导致听力障碍和头痛。隔餐芋头可产生的亚硝酸盐引起中毒。芋头花有毒。(黄丹彤)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主办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一区16号楼     邮编:100070
订报热线:010-68289071   新闻线索E-mail:newscfsn@163.com   采编热线:010-53385236   广告热线:010-63703066转8066   通联热线:010-63703078
中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京ICP备10219194号-3    %E5%A4%87%E6%A1%88%E5%9B%BE%E6%A0%87.png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877号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2 by www.cfs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