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国务院食品安全办指导,经济日报社主办、中国经济网承办的第十二届中国食品安全论坛6月8日在京举办。图为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峰。 席田亮/摄
今日,由国务院食品安全办指导,经济日报社主办、中国经济网承办的第十二届中国食品安全论坛在北京举行。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峰出席会议,并就“新技术新标准保障食品安全”话题发表了演讲。
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已经基本完善,包括技术标准、产品标准、生产经营规范检验方法和规程等,但是打击非法添加、掺杂掺假行为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而且由于检测难度较高,需要新技术标准来解决这一难题。
张峰认为,针对打击非法添加和掺杂掺假有必要制定食品的补充检验方法,针对开展食用农产品的现场抽查检测有必要开发快检方法,这两个方法都是目前急需的,也是国家食品安全标准体系重要的补充。
事实上,新技术已经极大提升了监管的技术能力。张峰介绍称,一是未知风险物质的质谱侦查技术。“我们提出了有害物的质谱软电离裂解机理,阐明了裂解规律,筛选出了裂解的标志物,从已知风险的检测扩展到未知风险的侦查,提升未知风险的监管能力。”张峰说。
二是选择性的质谱快检技术。“我们用分子技术融合进了敞开式质谱离子源,研制了一种新型的高选择性质谱离子源,有效提升了它的灵敏度,大幅提高了检测速度。这种方法,让检测速度从几十分钟减少到了几秒钟。” 张峰称。
三是质谱成像检测技术。张峰表示,该技术突破了平均含量测定的瓶颈,实现了含量的分布和测定的可视化,从含量测定向成像分析跨越,体现了监督执法的科学性。
四是全息风险识别技术。“我们将智能手术刀这个技术和食品组学技术融合在一起,3秒钟实现冻融肉和新鲜肉的一个鉴别。用这个技术可以看到,不同颜色的点就是一次、两次、或三次冻融肉,以及新鲜肉,可以看出来分的非常开。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我们就提升了我们精准的执法能力。”张峰介绍称。(华青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