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 中国食品安全网

站内搜 索

食安粮油

徐州宝兴堂百年沉浮录

2019-05-22 15:34来源:中国食品安全网编辑:武平仁
  

说起老宝兴的面粉,老一辈的徐州人也许并不陌生。徐州解放前的工业被称为“两个半烟囱”,其中最大的便是火车站附近宝兴面粉厂的烟囱。宝兴厂历经百年沉浮,是徐州工业化早期的开拓者,是徐州人值得珍惜的老工业遗产。

初建宝兴

宝兴堂始建于1919年,创始人是杨树诚。杨树诚是河北盐山县人,生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的一个佃农家庭,身世凄苦,14岁时流落到天津,被从事勘探技术工作的美国工程师许勃看中,收为身边佣工。[1]16岁时杨树诚经许勃介绍,进入河南焦作一家煤矿公司,21岁开始跟随英国人勘锐克学习地质勘探技术,1911年晋升为勘探工程师。1919年,杨树诚辞去煤矿的职务,开始了自主创办实业的道路。

1919年,杨树诚和他的侄子杨鹤轩在徐州的镇平街买了一处四合院,又买了3部车床和工具,开设了一个铁工(修理)场。那时的徐州工商业没什么基础,加之兵荒马乱,铁工场终日冷清,杨树诚便利用厂房为外商收购羊毛,生意还不错,当时的居民戏称“毛工厂”,这就是宝兴面粉厂的前身。

20世纪初,军阀混战,过往徐州的军队大量抢购土面,面粉畅销。杨树诚由此想到,徐州地处黄淮平原,盛产小麦,交通便利,燃料充足,如果在徐州办个面粉厂,一定大有前程。他当机立断,倾尽4万元(银币)的资金,一边建造厂房,一边用分期付款的办法,在济南美商慎昌洋行订购了一套面粉加工机器,招摹约120余工人,并报经铜山公署批准后投入生产。据说当时日产面粉800袋(22公斤装),名之曰:“钻石牌”,这就是远近闻名的宝兴“洋面坊”。

20190522154021392.png

30年代的宝兴面粉厂

风云徐蚌

宝兴面粉厂建立后,经全厂上下努力,产品颇受欢迎,除供应徐州市场为主以外, 还畅销河北、陕西等地,供不应求。杨树诚趁势又在蚌埠投资60万银元,动力设备和机械设备采用国外产品,建立了占地40余亩的宝兴第二面粉厂,工厂很快垄断了皖北一带的小麦,所产宝兴“洋面”充斥市场,当地许多的手工磨坊被其取代。之后宝兴厂还租用了济宁的济丰面粉厂,日生产面粉三千袋,史称宝兴三厂。

徐州宝兴面粉厂经过1928年和1935 年的二次扩建,日产面粉5000 余袋。由此保持了企业在技术与规模上的领先地位。据杨春曦、汪智和杨士卓所著《杨树诚》介绍,宝兴厂的原料采购分三种形式。一种是在市内各主要粮行采购。第二种是在津浦、陇海铁路沿线采购,每年小麦新麦上市赴津浦、陇海铁路沿线定点收购。当时西至归德、开封,东达新安、镇海,南到宿县、固镇,北抵贾旺、柳泉,都有宝兴采购人员的足迹。第三种则是政府提供原料,委托宝兴厂代加工,然后交付官方转供军用。在产品的销售上,宝兴面粉厂在徐州市内设多处代销处点供应当地民食,另外向外省市推销,开封、郑州、西安等地的商人来厂采购,然后在陇海铁路沿线销售。另外是供应军需,军队除采购一定数量的面粉外,当时宝兴所产麸皮的绝大部分,均供应军队喂马。[2]宝兴面粉基本上是在本市销售45%,陇海西线各地销售30%,津浦北线一带销售25%,[3]产品辐射到西北、华北多地。

20190522154039598.png

30年代的宝兴面粉厂

宝兴面粉厂为了保证生产原料小麦的供应,每年秋种之后便派出专人奔赴淮河流域四乡八村去预订来年的小麦,先付给农户半数粮款,待到来年小麦收获时,一边付给农户余下的粮款,一边收上新麦。为此,年复一年,宝兴面粉厂从未出现过因原料从应不足而影响生产的事情。

供应军粉

杨树诚与抗日名将李宗仁是旧相识。1927年李宗仁任国民革命军第七军军长,北伐占领徐州时与杨树诚结义为兄弟,之后交往甚密。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南京于1937年底失陷。杨树诚为保存实力,筹划将位于蚌埠的宝兴面粉二厂迁至西安附近的扶风。就在此时,李宗仁出任驻守津浦铁路沿线的中国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徐蚌两地大军云集,为解决粮源,李宗仁在徐州召见杨树诚,希望他不要临危而退、举厂内迁,为保障五战区军粮民食做出贡献。杨当即应允并表示:“全力以赴, 日夜开工, 确保五战区的军粮供应无虞。”[4] 宝兴面粉厂停止了内迁的行动,工人日夜加班加点, 赶制军粉。据档案资料记载: 当时徐、蚌两地面粉厂每天生产面粉共计1500余袋( 每袋净重50 磅), 全部交给第五战区兵站总监部运走, 然后分运各部队。为了满足前方战事的需要,杨树诚除了全部捐出库存面粉之外,还派出人员赴沿淮各地收购小麦,全厂工人日夜加班生产面粉。可以说,台儿庄战役的胜利中确实有宝兴面粉厂老板和全体职工的一份功劳。1938年5月,蚌埠和徐州的宝兴面粉厂先后沦陷,但两处面粉厂已供应了第五战区的面粉计达60多万袋,这对支援江淮御敌、台儿庄会战的胜利起到了一定作用。

徐州解放

1948年12月1日,天刚过半夜,宝兴面粉厂的护厂职工听得有人敲门,自称是人民解放军。是时隆隆的炮声不断从远处传来,火光在徐州的东南烧红了半边天,工人们守在厂内,是为了防备歹徒趁机抢劫。虽然大伙在前些天就看见国民党银行用面粉厂的锅炉烧票子,知道他们想跑,但也没曾想共产党来的那么快。后来解放军从大门缝塞进符号,才证实了身份。

打开宝兴厂的门,看见战士们都在寒风中站着,挺着疲乏的身子,咱连长的命令后才进入进入厂内。后来听说解放军的大部队还在西关,没粮食吃,大家就从仓库扛出一百多袋面粉送到西关。[5]

两天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徐州军管会的魏杏林带了一个工作组进驻宝兴面粉厂,就住在厂里的西楼。工作组和粮库联系加工军粉的事宜,使工厂在解放后第三天就正常开机生产。当时正值淮海战役打得正激烈,宝兴面粉由民工支前大军用汽车、马车、小推车不分昼夜地运往西南前线(肖、宿、永地区)。为此,解放军的文工团还带着腰鼓队到宝兴面粉厂慰问工人。

改制国营

1949年4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管会宣布宝兴面粉代管,隶属山东省生产部。生产部指派朱肖岩任经理,原军管会的工作组长魏杏林作副经理。为避免接管时造成混乱,执行了党的“三不动”的政策,原厂206名职工原人、原职、原薪保留了下来。军管会在内部组织生产管理委员会,积极组织生产,开展增产节约和劳动竞赛,开展抗美援朝活动,直到1952年宝兴面粉厂划归地方管理 [6] ,全部资产收归国有,改名为地方国营徐州宝兴面粉厂。杨树诚因抗战期间宝兴面粉厂被日军“军管”而纳入日本“东亚制粉株式会社”,以汉奸罪判处有期徒刑2年,缓刑2年,但人民政府按照给出路的政策,将杨氏安置在淮北烈山煤矿任探矿工程师,并给予了优厚的待遇。

20190522154104848.png

六十年代宝兴面粉厂生产的“九里山”牌面粉标签

1957年,徐州市粮食加工总厂与宝兴面粉厂合并为“国营徐州宝兴面粉总厂”。早先几家私营小面粉厂在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后组成的新兴面粉厂,也成为宝兴面粉总厂的第一分厂。全厂职工斗志昂扬,群策群力,“战青岛”、“跨西宁”,产品的质量和出粉率达到了全国先进水平。1960年宝兴面粉厂经徐州市政府报请粮食部批准建造新厂,地址在徐州市东郊下淀。1964年7 月改名为徐州面粉厂。1988年7月,徐州面粉厂和徐州下淀粮库合井,成为厂、库合一企业。1994年10月经省体改委批准,组建以徐州面粉广为核心企业,以徐州市六朝松食品厂等 2 家单位为紧密层,以徐州粮油食品总厂等 5 家为半紧密层,以 24 家相关单位为松散层,集科、工、贸为一体跨行业,跨地区的省级集团。[7]

百年品牌

2001年7月,维维集团入主徐州面粉厂,维维品牌和六朝松、宝兴堂品牌强强联手,徐州面粉工业的发展掀开了新的一页。[8]维维六朝松不断进行技术改造升级,提升生产工艺,同时从生态农业入手,建仓收粮,不断延长产业链条,向着现代化的、集粮食收储、加工和贸易一体化的企业发展。

公司在徐州建成了30万吨小麦配套处理车间,日加工小麦1000吨,年产各类面粉20多万吨。公司还在徐州建成了60万吨的粮食收储基地,成为维维“大粮食、大食品”战略重要板块,并进入中国小麦加工企业50强。

从1919到2019,从宝兴堂,到六朝松,一路走来,沐浴了百年风风雨雨,经历了百年世事变迁。年华流转,不变的是奋斗之心,宝兴堂这个百年品牌、国有老粮食企业在新的时代,一定会焕发出新的生机。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主办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一区16号楼     邮编:100070
订报热线:010-68289071   新闻线索E-mail:newscfsn@163.com   采编热线:010-53385236   广告热线:010-63703066转8066   通联热线:010-63703078
中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京ICP备10219194号-3    %E5%A4%87%E6%A1%88%E5%9B%BE%E6%A0%87.png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877号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2 by www.cfs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