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平凉市农业科学院联合举办的旱地玉米密植增产及低水分粒收观摩会上了解到,在今年玉米生育期降雨降雨量减少近20%,且伴随7月份持续高温的干旱条件下,玉米机收实产达到816公斤/亩,有5个玉米品种的亩产再次达到“吨粮”水平。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国家玉米产业体系兰州综合试验站站长樊廷录介绍,推进玉米持续增产及机械收获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甘肃省旱地玉米占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的1/4、生产了全省1/3以上的粮食。针对旱地玉米所面临干旱缺水、收获时品种果穗水分高、后期连阴雨天气多、机械化程度低、残膜影响机收等问题,过去10年来,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依托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研发形成了旱地玉米绿色增产及延期低水分机械粒收技术。该技术将玉米收获期延后50天,实现了玉米在田间站秆自然脱水成熟,省去了玉米采穗收获后脱粒晾晒环节。2020-2021年,该技术10个试验品种呈现“籽粒水分低、机收损失率低、倒伏率低、田间站秆时间长”的明显特点,亩产实现了吨粮田,最高达到1327.5公斤/亩;2022年,该院又引进44个新试验品种,并集成配套覆膜施肥机艺一体化、全生物降解地膜替代普通地膜、化肥减量增效、适水密植增产、低水分粒收、秸秆粉碎还田培肥地力等技术,加快推进对旱地玉米绿色增产及延期低水分机械粒收技术的应用研究。
位于陇东地区的庆阳、平凉的近450万亩的旱塬,曾有“陇东粮仓”之美誉,甘肃重要的粮食生产功能区。樊廷录表示,近几年,甘肃旱地玉米绿色丰产及粒收技术成功研发后,已成功在平凉、庆阳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得到应用,目前正带动当地旱地玉米生产方式发生重大转变,为地方推动抗旱节水增粮,深入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