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 中国食品安全网

站内搜 索

食安论坛

广东养蜂业迎来“甜蜜”再升级

2022-06-06 10:52:18来源:南方日报编辑:吕可意
摘要:近年来,广东授粉昆虫和森林资源都得到显著恢复提升,着力转型打响品牌,延长产业链提高蜂产品附加值。

  

广东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要求,坚决守住粮食安全底线,确保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要深入践行大食物观,向森林、江河湖海、设施农业要食物,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近日,记者奔赴全省各地,深入挖掘大食物观在南粤大地的生动实践,即日起推出“大食物观里看广东”系列报道。敬请垂注。

时维盛夏,红荔飘香。在茂名高州,中早熟的荔枝品种已经熟透,果农或沿街叫卖,或采摘装箱,一派忙碌的景象;而不少荔枝林下,阵阵细密的“嗡嗡”声传来,这是同样忙碌的蜜蜂酿蜜时发出的声音。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深入践行大食物观。其中,林下养蜂正是向森林要食物的传统方法之一。事实上,无论是荔枝挂果丰产,抑或粮食稳定丰收,还是森林资源恢复,背后都离不开蜜蜂的传花授粉。

然而,“在不可持续的农业方式、农药、有害生物、病原体、栖息地破坏、气候危机等因素作用下,蜜蜂、授粉媒介和许多其他昆虫的数量正在下降。”5月20日世界蜜蜂日活动上,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说。

近年来,通过规模化养殖、传统野生蜂放养等方式,广东授粉昆虫和森林资源都得到显著恢复提升,“越索取,越丰富”成为广东林下养蜂的突出新特点。

养蜂条件得天独厚

高州一年有10个月流蜜期

眼下正值茂名荔枝丰收的时节,蒋贞湖的关注点却不在荔枝销售上。作为茂名高州养蜂协会副会长,蒋贞湖养的100多箱蜜蜂刚刚酿完一批成熟蜜,他要给蜜蜂投喂人工花粉,帮助其繁殖分巢。

“繁育蜂王,这两个月是关键时期!”中国养蜂协会理事、茂名市工商联常委曾振华说。高州的森林密覆,荔枝龙眼种植面积广阔,历史悠久,这使得高州一年间有10个月流蜜期,市面主流的荔枝蜜、龙眼蜜、桉树蜜、乌桕蜜、鸭脚木蜜全部可以产出。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得林下养蜂成为当地重要的产业,而较低的养蜂门槛又让更多人得以参与进来。曾振华介绍,在高州,600元左右买一箱蜂就可以起步,掌握简单技术就能让蜂群繁殖,一个人、一辆摩托车就能管理上百箱蜂,一箱蜜蜂每年可产出成熟蜜65千克,有一定规模后每年可轻易产蜜5000千克。“即使形成相当规模,林下养蜂还可不占用林地、不建设永久设施,这些优势对森林恢复保育有积极作用。”高州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说。

“成熟蜜”是高州蜂农最关注的蜜种,成熟蜜产量也是当地首创的统计项目。与蜜蜂初酿的水蜜相比,天然脱水的成熟蜜含糖量更高、保质期更长、价格也更高,且无法单独提取。为此,曾振华用数年时间改良设备方法,使单独提取成熟蜜成为可能。“提取出的成熟蜜含糖量高于65%,含水量低于20%,更好保存,零售价可卖到每斤约50元。”蒋贞湖说。

多重优势结合,使养蜂近年来成为当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明星”。“通过开展技术培训等方式,茂名市蜜蜂协会成员单位近年来已带动6000多户超万人就业增收,每户每年养蜂收入最高可达30万元。”曾振华说。

同时,由于当地广泛种植荔枝龙眼,如今不少果园还会花钱请蜂农进场传粉。“一周又多赚1000多元。”高州市浮山蜂农彭义志说。

不仅水果,粮食作物的丰收也依赖蜜蜂等作为授粉媒介。在5月20日举办的世界蜜蜂日活动上,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分析认为,养蜂不仅产出蜂蜜、蜂胶等林产品,经蜜蜂等媒介充分授粉,农场的粮食产量平均可提升24%,“采蜜活动本身对粮食生产有着重要意义”。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为本地野生蜂群提供庇护所

得益于南岭构筑的天然屏障,广东大部分地区气候湿润、炎热,是蜂农眼中理想的蜜源地。南岭地区本身也有超过1400种维管束植物需要开花授粉,千百年来,野生蜂和当地瑶族居民合作,一同构筑了另一种“甜蜜事业”。

沿着清远英德横石塘镇石门台村的弯曲小径进入南岭,在不起眼的石缝中、溪流旁,往往能看见水泥制的蜂桶,这是当地瑶族居民为野生蜂建的“家”。“今年蜂蜜产量应该比较平稳,预计全年能收获超过100斤。”瑶族村民付腾光告诉记者。

正因在山中无人管理,野生蜂产蜜在色泽、香气、甜度等方面都与养殖蜂蜜明显不同,深受消费者喜爱,售价可高达每斤200元。“同时,有了蜜蜂的充分授粉,山里的植物也愈发茂盛;更稠密的植被又提供了更多蜜源,使蜂群进一步壮大。”瑶族村民、护林员吴丁华告诉记者。

蜂越多,山越绿;山越绿,蜜越多,蜂产业实践正被全球接受,在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报告中,西班牙和加勒比海地区均有蜂农发现“森林恢复—蜂群活跃—农作物增产—森林恢复”的正循环,这一现象被描述为“野生生态系统与农业生产间建立直接联系”。

然而,在原生态环境中,要森林“越索取,越丰富”也有相应限制。吴丁华介绍,他们吸引和放养的蜜蜂主要为本土蜂种中华蜜蜂,这种蜜蜂特别适应广东的丘陵地形,深山中的植物也能“照顾”到;若使用外来蜂种开展大规模养蜂,一时间蜜产量会变大,但很多植物无法通过外来蜂种授粉,无法达到相应效果。“我们还观察到外来蜂种逃逸成群,与中华蜜蜂争夺蜜源领地,干扰其正常活动的情况。”吴丁华说。

此时,瑶族的蜂桶还成了保护本地野生蜂群资源的重要设施。瑶族居民设计的蜂桶出入口仅能容中华蜜蜂通过,避免天敌侵入蜂巢;设置蜂桶的位置靠近水源,遮蔽充分,蜜蜂可以安全繁育;前些年,当地居民还将木制蜂桶“升级”成水泥蜂桶,不怕虫咬还节省造价……蜜蜂与人共享甜蜜,人为蜜蜂提供庇护,瑶族群众与群山相处的古老智慧,正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全新范式。

着力转型打响品牌

延长产业链提高蜂产品附加值

无论规模化养蜂还是瑶族特色养蜂,对从业者而言,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都不是难事。但是曾振华和吴丁华均称,当下暂无迅速扩产的想法,原因在于蜂蜜销路等市场问题待解。

曾振华介绍,当下全国蜂蜜的消费群体较小,其中常吃蜂蜜的消费者,一年的消费量也难达到10公斤。“然而,即使生产高品质成熟蜜,高州单名蜂农一年的蜂蜜产量也可达5000公斤左右;若生产水蜜,产量还能翻数倍。”曾振华说。

同时,野生蜂蜜、成熟蜜和水蜜等不同类型的蜂蜜,因产量、口感和生产难度有异,野生蜂蜜和水蜜单价可相差50倍以上。然而,不少从业者反映,目前各类蜂蜜的商品名使用和外观包装等并无一定之规,消费者往往不易辨别。

曾振华还发现,尤其是电商等平台的兴起,使消费者更难通过观察色泽、品尝风味等方式了解蜂蜜品质,而趋向于选购价格低廉的蜂蜜。

为此,曾振华正着力转型,希望进军快消品市场。目前,曾振华研究的瓶装蜂蜜水已获外观设计专利,该包装瓶可实现即冲即饮,解决消费者不会调配、饮用困难等问题。他还建议全行业共同行动,通过发展糖果、酿酒、护肤品等延长蜂产品产业链。

此外,为提高蜂产品附加值,曾振华也在品牌建设方面进行了尝试,用自己的姓名注册了商标。但是,对于当地蜂产业而言,品牌推广是个新鲜事,蜂农既没有成本,也没有渠道进行品牌建设。为此,曾振华建议相关部门通过培训等方式带先行者进门,同时给予相关补贴,让大规模蜂产品生产线运转起来。

“养蜂不仅能帮村民增收,更能进一步保护森林。”吴丁华分析,当地一个劳动力一般有一份正式工作,同时经营麻竹笋、油茶等林产品,这就占去了一个人一年所有的劳动时间,要再加工作量十分困难。“因此,管理方便的养蜂便成为了增收的重要组成部分,年景好的时候,工作+林产品+蜂蜜可使每户获得5多万元的收入。”吴丁华说。

作为清远英德石门台自然保护区的护林员,如今吴丁华的工作还与森林资源巡护结合起来,利用世代与大山相处的丰富知识,他现在进山一趟可同时进行森林巡护、林下养蜂、自然观测等工作,护林员补贴和养蜂收入结合,也让他的生活越来越好。在吴丁华看来,如能保障蜂蜜销路,更多瑶族村民可以加入“护林+养蜂”的队伍之中,在保护中实现产业发展。

郁郁葱葱的南岭,一群群蜜蜂掠过树梢、穿过花丛,它们与勤劳的南粤人民共筑的“甜蜜事业”,将为乡村振兴注入汩汩动力。(邵一弘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主办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一区16号楼     邮编:100070
订报热线:010-68289071   新闻线索E-mail:newscfsn@163.com   采编热线:010-53385236   广告热线:010-63703066转8066   通联热线:010-63703078
中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京ICP备10219194号-3    %E5%A4%87%E6%A1%88%E5%9B%BE%E6%A0%87.png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877号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2 by www.cfs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