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扫码点餐、扫码排队、扫码缴费等已十分普遍,但有些手机扫码却悄悄变了味。中国消费者协会曾就“扫码点餐”发文,认为新技术应用不应成为限制消费者权利的工具,不应成为攫取消费者个人信息的借口,更不应成为阻碍大众消费的壁垒。
德阳市一名消费者在火锅店就餐时被要求扫码点餐,消费者认为该店获取的手机号、生日、姓名等信息与餐饮消费无关,侵犯了其个人信息。德阳市旌阳区法院审理了案件,判决餐厅停止侵权。
近年来,随着新技术在消费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扫码点餐、扫码排队、扫码缴费等已十分普遍,但有些手机扫码却悄悄变了味。起初,手机扫码、店员操作可二选一。如今,一些餐厅隐藏了传统的菜单点餐,主推扫码点餐。伴随消费者的顺从,手机上操作的附加动作也越来越多:扫码、授权、关注公众号或小程序、填写手机号和生日……一顿操作后才进入点餐。如此,不仅影响消费体验,信息泄露风险也随之而来。
商家应用新技术,一方面可节约人力等成本,方便管理。另一方面,也是商家增加粉丝的一种途径。但背后潜藏的侵犯消费者权益的问题,却不能忽视。德阳这起案件,法院作出的判决,是对商家的一种警示。
之前,中国消费者协会曾就“扫码点餐”发文,认为新技术应用不应成为限制消费者权利的工具,不应成为攫取消费者个人信息的借口,更不应成为阻碍大众消费的壁垒。就商家而言,灵活运用新技术时,不仅要给消费者多种服务渠道,更要避免出现违反《个人信息保护法》等相关规定的行为。就消费者而言,要增强保护个人信息的意识,多一些“较真”态度,敢于维权,倒逼商家规范经营,莫让各类侵权行为变得司空见惯。(栾晓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