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讯(记者 刘延正) “拼多多构建的农货上行‘超短链’,让生产者分享流通环节利润,开创了电商扶贫助农的新模式”,2020年4月22日,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发布《中国互联网普惠与减贫研究报告》(下称“报告”),详细分析拼多多的农货上行“超短链”与“多多农园”等减贫实践。
报告认为,电商平台拼多多通过系列创新,致力于消除中国城乡发展差距带来的数字鸿沟,增进偏远贫困地区人群与外部经济社会融合式发展,构成互联网普惠与减贫“中国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人民大学课题组分析,中国政府以及中国提供互联网基础设施的电信企业,大量互联网领域勃兴的民营科技企业携手构建完善的互联网生态,有效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为消除贫困提供了数字商业基础设施,而新电商平台拼多多更是其中扎根农村,反哺农业,带动农人,促进农产品上行的企业代表。
拼多多扎根中国乡村,2019年农产品销售额达到1364亿元,成为中国最大的农产品上行平台。其在农产品上行链路构建过程中,通过消费端的变革推动生产端变革,侧重生产端利益分配,从而最大程度地维护农民利益,带动中国贫困乡村发展。
中国城乡互联网普及率
公共政策对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定向扶持
对贫困人群的多层次赋能
报告以拼多多为例,分析了对贫困群体的多层次赋能。在数字化“应用性赋能”方面,拼多多依据“人才本地化、产业本地化、利益本地化”策略,通过“多多大学”开展农产品电商运营培训。2019年“多多大学”的线下课程累计课时达到1400小时,线上专业课程累计触达49万农业经营者。
报告认为,得益于操作便捷化,手机已成为广大农民的“新农具”。农产品商家只需一部手机,就能便捷地进行店铺管理。而随着短视频、直播等内容形式的扩展,智能手机成为了乡村内容数字化转化、传播、销售的新工具。
在此背景下,中国农产品电商发展迅速。以拼多多为例,截至2019年底,平台国家级贫困县商户的年订单总额达372.6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130%,其中,大部分为农产品订单。注册地址为“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的商家数量达157152家,较上年同比增长540%;年订单总额达47.97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413%。
与工业品相比,农产品通常具有非标化、季节性强、易腐等特征,小农户对接大市场的矛盾在电商时代转化为农产品上行难的困境。仅仅将农产品从实体摊位挪到线上卖,只是农产品电商的初级阶段,无法克服上行难的问题。报告认为拼多多农货上行“超短链”,有效打破了农产品上行瓶颈。
拼多多将时间、空间上分散的农产品需求,汇聚成为短期内的同质化需求,推动农产品标准化,突破农产品成熟周期短和地理销售半径短的限制,实践出新型的集约化、规模化的农产品上行路径。
多多农园:让贫困户成为利益主体
保山多多农园咖啡种植户正在采摘咖啡豆。穆功摄
以多多农园为分析对象,人民大学课题组进一步分析了在减贫过程中的人才可持续性和产业链利益分配问题:“其重点在于让小农户(包括贫困户)从劳动力和初级农产品提供者转变成为全产业链利益主体的‘新农商’机制”。
在对“多多农园”云南保山小粒咖啡项目实地调研后,课题组观察到,多多农园项目支持当地贫困户成立合作社,并为之配套了供应链管理、品牌设计等全产业链的扶持。其主要目标是通过人才培养、合作社建设、电商平台优势资源匹配,来进行产业链改造和价值链重建。
在平台资源优势基础上,项目一方面以“平台流量资源倾斜+贫困户股金注入+新农人培训+种植科研试验”的形式实行公益化支持,另一方面通过培育本乡本土年轻人来带头培育利益共同体,构建新农商合作社机制,引导农户主动参与以激发内生动力,经由技术示范引导咖啡种植户改良种植品种、提升初加工技术,以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最终,对接流量优势实现的利益,将回到合作社进行分配。
报告总结到,整个项目致力于“产业健康发展、生产者获得全产业链利益”,多多农园正在改变“上游种植者几乎处于零利或者亏本状态”,把更多的产业链利益真正留给贫困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