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报讯 (何春林 李吉) 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劳动素养成毕业和升学重要依据。事实上,湖南省株洲市一些中小学已在探索劳动教育。孩子们在田地中,学会了辛勤劳动,学会了合作,学会了分享快乐,学会了珍惜粮食……
荷塘区龙洲小学
校园荒地变身“责任田”
荷塘区龙洲小学是一所农村学校,一到六年级共有300人左右。农村孩子外出开展综合实践教育压力很大:一是师生安全,二是外出成本,三是外出走马观花式体验,效果难以保障。如何让孩子掌握一定农业知识,培训学生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2016年起,该校因地制宜在学校里进行劳动教育、实践教育探索。
2016年开始,尹冰来到该校教科学,在学校部署下,带领孩子们开始耕耘自己的“责任田”:将此前校园里闲置的一块荒地,开垦成一块约70平方米的土地,分成16块,每个学习兴趣小组有一块自己的“责任田”。
播种、施肥、浇水、拔草……到了下午放学后和科学课时间,学生们变身“小菜农”,通过书籍、网络等途径学习了解植物的生长特性以及种植技术,在各自的责任田里忙活。老师会在一旁指导,并教授蔬菜品种辨认、蔬菜种植等农业知识。
绿油油的菠菜、长长的豆角、紫色的茄子、红彤彤的西红柿、气味浓厚的香菜、金灿灿的向日葵……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里,菜地里生长着不同的蔬菜,菜地成了孩子们的乐园,也成了学校一道风景。
天元区新马小学
农耕课程让学生回归自然
“你的向日葵开花了吗?”“我明天要早点去学校,给我的黄瓜浇水!”“我的辣椒树,今天开花了。”……在天元区新马小学校园里,这样的对话,进入了孩子们的日常生活。
2017年开始,该校秉持“生活教育”理念,开发了系列劳动课程,又从劳动课程中延伸出了农耕课程等。
在新马小学校园内,有一处300多平方米的土地,被开垦成了39块地,每个班可以认领一块自己班的田地。
因为疫情,孩子们迟迟未复学。这些日子,在校园里值班的老师们分批到上述基地里,播撒了种子,种子目前已长出了嫩黄的小苗,等待孩子们回校。
名为“本草园”的地块,会种上决明子、车前草、鱼腥草、紫苏这些常见中草药;叫“归园”的地块,根据不同的季节,种着白萝卜、大蒜、生菜、豆角、西红柿等蔬菜。
去年,该校开设了“归园自然笔记”统整课程,中年级段每个孩子领到了一个特制笔记本。于是,校园里经常可以看到类似的场景:课余时间或者“课后三点半”时间,孩子们喜欢来到自己的责任田里,锄草、浇水、施肥……
科学、国医、美术、语文课堂上,各科老师带领孩子们来到田地里,蹲在大蒜、白萝卜、大白菜、芍药、向日葵的身边,睁大眼睛观察植物们的“长相”,用画笔认真描绘白萝卜的茎叶;孩子们将萝卜、大蒜、辣椒进行对比试验,感受“五色五味”,品尝辣的异同。
收获的季节,班主任会组织班上的孩子们采摘蔬果,然后参加学校的跳蚤市场进行义卖,义卖收入用于帮扶学校的贫困学生。
举办生活技能大赛
践行“生活教育”理念
“我国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农耕文明是中华文化极其重要的一部分。然而,在现代化进程中,农耕文化的许多内容已渐渐被人们所遗忘。”新马小学副校长周玲说,从建校之初起,学校就围绕传承优秀农耕文化进行了探索。目前,学校秉持“生活教育”的理念开发了系列劳动课程,又从劳动课程中延伸出了农耕课程。
2018年,该校组织编写了《新马小学生活小达人》《新马小农夫》等劳动教育校本教材,并纳入孩子们的日常学习内容。该校还编订了《新马小学生活常识题库》和《新马小学生活技能细则》,为孩子们举办了三届生活技能大赛和一届生活常识答题大赛,以此检验孩子们的生活教育学习效果。
“‘生活即教育’是教育家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周玲说,学校想追求的教育模式就是:老师负责教授知识,孩子去园地里实践,将课堂所学与生活技能相结合,在动手实践中真正做到“教、学、做”合一。
经过两年的开垦和辛勤耕耘,龙洲小学种植基地迎来了丰收。2018年,尹冰和孩子们在微信上开了一个网店,销售蔬菜。
“会种菜,还得会卖菜,获得丰收的喜悦,孩子们会更有成就感。”尹冰说,第一次卖菜是2018年秋季,收到订单后,他和孩子们将新鲜的蔬菜采摘、清洁、捆扎,亲自将菜送到购买者手中。第一个收获季节,大家的收入超过了200元。
为了让全校师生体会劳动带来的快乐和喜悦,尹冰和兴趣小组的40多个孩子把卖菜赚回来的200多元钱购买了山楂、冰糖葫芦等,和校园里的所有师生一起分享。
这期间,学校也特别支持,买回肉品、鸡蛋等,再加上孩子们的时蔬,举行了几次“厨艺大展示”活动,让孩子们既能分享自己劳动的结果,又能学会炒菜。
“我相信这会成为孩子们难忘的校园记忆。”尹冰说,他在农村出生和长大,知道劳动的艰辛,更明白劳动带来的喜悦、成果和成长。
天元区新马小学孩子们在菜地里学习
荷塘区龙洲小学,孩子们在“责任田”里采摘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