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长江流域大豆‘双减’技术模式3套,总体实现农药减量20%-40%,氮肥减量50%-70%,大豆增产10%-20%,大豆籽粒蛋白质和脂肪含量与净作相当,异黄酮等功能性成分提高了20%以上。”日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两减”专项“大豆及花生化肥农药减施技术集成与示范”第六课题“长江流域大豆化肥农药减施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现场观摩交流会在四川仁寿举办。70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农业专家及项目组成员齐聚仁寿现代粮食产业示范园区,观摩“双减”机具、肥料、药具产品展,共商大豆绿色发展大计。
长江流域作为我国大豆传统种植区域,常年大豆种植面积在1000万亩以上,因此,在当前粮食安全形势下,如何通过科学手段实现大豆产业的提质增效显得尤其重要。课题负责人、四川农业大学教授雍太文告诉记者,课题组实现“双减”主要通过三条路:以生物、栽培及化感节肥减药技术来提高肥药利用率;以化肥农药新产品及替代技术实现肥药的减施;以精量施肥(药)机及配套施肥(药)技术降低肥药损失量。通过两年半的探索,他们分别在长江中上游、中下游、下游集成了“拌、减、诱”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绿色增效技术模式、“三高两全”鲜食大豆绿色高效栽培技术模式以及“高、拌、精”大豆与幼龄果树套种绿色增效技术模式。
此次观摩的仁寿千亩示范片建设区是“拌、减、诱”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绿色增效技术模式的主要示范点位。“该技术模式利用施肥播种机,实现玉米大豆施肥精量化、播种一体化,结合秸秆还田、药剂拌种,‘杀虫剂、杀菌剂、增效剂、叶面肥、调节剂’五位一体,达到‘一喷多防’和‘调源扩库’目的,从而减少化肥农药用量和次数,实现绿色增效。”雍太文介绍道。现场专家组成员告诉记者,通过该技术的应用,仁寿千亩示范片与周边农户田块相比,在确保玉米亩产506.4公斤的条件下实现了亩收大豆139.3公斤,同时作物固碳能力、大豆根瘤固氮量也分别提高了18.6%和9.4%,系统氮肥利用率达67.8%(农户区为36.7%),病虫草防控率达85.0%(农户区为78.7%),化肥农药使用总次数也由8次减少为4次,农药用量减少25%-40%,化肥每亩用量减少4公斤。
事实上,针对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的“双减”技术,四川农业大学团队很早就开始探索。尤其是此次集成中的标志性成果——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氮高效理论,从土壤氮素供应能力与根系氮素吸收能力提升方面阐述了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氮素高效吸收利用的生理生态机制,研究并完善了减量一体化施肥技术,为长江流域地区间套作大豆化肥减施提供了理论技术支撑。不仅如此,课题组还配套研制了自走式高地隙喷杆喷雾机,四川农业大学教授杨文钰介绍道,当喷雾机行走速度达每小时5-8公里时,实际亩喷药量与理论亩喷量的误差小于15%,保证了单位面积喷洒的均匀性,较传统喷洒节省农药量10%-20%,不仅实现绿色增效,而且还率先解决了双子叶和单子叶作物不可同田除草的世界难题。“这个技术现在看虽然很简单,但想出来不容易,为解决玉米大豆同时除草的问题,曾困扰了我十年以上。”杨文钰说。
会议当天,与会代表观摩了“双减”产品展,由四川农业大学和四川瑞进特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研制的可降解双色诱虫板吸引众人驻足。技术负责人告诉记者,针对害虫对色谱的趋光性,他们采用玉米淀粉和光降解塑料制备出高效降解诱虫板,不仅无残留、无污染、成本低,还可通过正反双色实现一具多诱。目前,针对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系统研制的蓝黄双色诱虫板,对蚜虫和蓟马的杀虫率已达到70%以上。截至目前,课题集成的三个技术模式已在川、鄂、湘、赣、粤、苏、皖、闽等8个省份累计示范390万亩、辐射推广320万亩,培训农技人员1200人次、新型职业农民4.3万人次。(张艳玲 杨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