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贸市场改造提升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事关群众“菜篮子”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用心用情办实事、惠民生,财政投入重点向民生倾斜,并将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列入18件民生实事中。
“今后,我们将继续加大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力度,分2年对全市所有农贸市场进行提档升级。”德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高秀鹏说。
农贸市场环境的好坏直接反映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2021年以来,德州市按照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要求,以政府主导、部门协作、上下联动、属地管理的原则全面推进中心城区农贸市场改造提升。截至目前,中心城区已投资4578万元,6处农贸市场改造完成,4处正在改造,其余市场改造也在有序推进中。
硬件提档颜值攀升
市民推着购物车选购、商户利落地将商品打包,2月28日下午5点半,德城区北园便民市场内一派热闹景象。
抬眼望去,蔬菜区、生肉区、熟食区等分区明确、标识醒目,指引市民快速找到所需购物摊位。场内统一布局,温度舒适、灯光明亮,让人购物时心情畅快。“离家近、环境好,这里开业后我再也没有去别处买菜。”家住北园小区的王琳称赞说。
北园便民市场始建于1989年,期间,虽经过几次改造,但仍面临设施陈旧、分区杂乱等诸多问题。不只是北园便民市场,据了解,中心城区共有农贸市场22处,近半数建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内部光线昏暗,环境较差,无法适应城市发展和百姓对购物环境、便捷度等的需求。
为营造整洁有序文明的市场环境,打造市民舒心“菜篮子”,去年4月,德州市出台相关方案,聚焦改造提升和规范整治两大关键,根据《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德州市农贸市场改造提升标准》等要求,分步分批解决中心城区农贸市场设施老化、环境脏乱差等问题。
同年6月,市房屋建设综合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启动了北园便民市场改造提升工程,投资1400万元,对既有建筑进行安全加固、对营业房进行装修改造等,将其打造成全市样板工程。
1月1日,升级改造后的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小申便民市场正式启用,总投资1500余万元,市场内装饰一新,功能分区合理,加装了中央空调以及消防喷淋系统等,基础设施全面升级,市民直呼“就像逛大型商超一样舒服”。
管理规范服务加码
吴丽丽在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八里庄便民市场经营一家水果店,每天到市场后的第一件事便是打扫卫生,将水果分类摆好。“我们要做好‘门前五包’,把摊位和附近收拾干净,客人也愿意经常光顾。”她说。
要营造良好的农贸市场环境,不仅要在基础设施等硬件上下功夫,更要在卫生环境、经营秩序、服务质量这些软件上花力气。
“我们配备了5名保安人员,负责引导车辆规范停放、加强沿街门市‘十乱’现象治理。还增加了5名保洁人员,加大清洁力度,确保市场环境干净整洁。”八里庄便民市场管理办公室主任赵志强介绍,市场每天安排管理员对商户进行检查,查看商户索证索票情况、肉食检疫报告等,并抽检部分商户蔬菜,在电子屏幕上公布检测结果。市民刘桂平赞不绝口:“原来担心蔬菜有农药残留,现在每天公示检测结果,可以放心吃了。”
北园便民市场则依托互联网平台,将商户基本信息、流通数据、交易数据、检测数据等动态呈现,实现农贸产品来源可溯、去向可查、责任可追。“我们购置了100台智能化一体称,已陆续投入使用。一体称可自动出具相关票据,市民只需用手机扫描票据上的二维码,就能全面掌握所购产品的流通数据。”北园便民市场负责人李晶介绍。
完善机制狠抓实效
市场建好后,并非一劳永逸,形成长效管理机制才能确保问题不反弹。
市市场监管局抽调120余人成立12个网格化管理攻坚组,将主城区划片包干,集中力量开展攻坚行动,市区所三级市场监管部门联动,重点对农贸市场经营秩序、环境卫生、文明创建等进行集中督导。在市区所三级实行网格化管理,并吸纳镇街食品安全网格员、食品安全志愿者等进入网格,将每一条街、每一个农贸市场细化到网格中,上下联动、协同配合、齐抓共管,进一步推动工作落实落细。
对于问题线索,建立排查发现、提交、移交、“回头看”等工作制度,形成闭环管理。同时与属地镇街协同配合,推动实施“红黑榜”制度,宣传正面典型、曝光负面典型,目前累计公布75期,公示单位635家,倒逼经营主体责任落实。
八里庄便民市场创新推行“点长制”,即街道党工委书记、办事处主任任总点长,班子成员任点长。依托此制度,德州经开区综合执法部、城管、社区多方联动,形成“街道吹哨、部门报到”长效管理机制,解决了车辆停放、店外经营等管理中的老大难问题。
农贸市场改造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范围广,工作任务重。“我们将坚持问题导向,切实解决农贸市场设施老旧、环境脏乱差等问题,促进农贸市场硬件提档、管理规范,满足百姓日常生活消费需求。”高秀鹏说。(石秀秀 李玉强 李志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