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BIF2021食品饮料创新论坛上,经济学人集团大中华区副总裁张宇亮、里斯战略定位咨询中国合伙人肖瑶、大成食品主席韦俊贤就探索中国消费品海外新增量展开对话。
大成食品主席韦俊贤在会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食品饮料要出海,在“一带一路”国家相对有机会,到欧美更有挑战,这也和食品安全法规以及消费者心智等有关系。
关于食品饮料出海的供应链难题,他认为,现在出去做供应链,牵涉到到底要做哪一段的问题,是全部都做,还是像可乐在中国这样去找一个合作方,找合作方就要有本事做出协同性。“当你把你的价值链跟人家分了,你剩下来真正值钱的是品牌和技术能力,这一点就是考验你到底累积下来多少技术能力。”
“从出海的难易程度来说,不可触摸的产品要容易一点,就是不存在的产品,比如说一个APP,或者是一种服务,那难的产品我们叫‘存在的产品’,特别是吃到嘴里的产品。最艰难的出海赛道就是食品饮料。”在关于食品饮料出海的对谈活动中,经济学人集团大中华区副总裁张宇亮提到。
自2014年起,得益于中国出海流量的打通,跨境支付以及物流的发展,中国品牌出海迎来爆发性增长,尤其是各类APP、服饰等。但相比之下,食品饮料品牌出海声量就小得多,对食品饮料企业来说,出海并不仅仅是换个市场做生意,背后还涉及复杂的资金问题、供应链问题、食品安全标准问题以及饮食文化差异等等问题。
目前,中国的食品饮料出海更大的机遇依旧集中在东南亚这样与中国文化差异相对较小的国家。韦俊贤认为,现在食品饮料出海的时候,首先还是要考虑国外消费者的需求是什么?其次即使是在中国通过互联网走红的品牌,最后还是要走到线下,面临工厂、销售团队等等管理技能的考验,到国外去也是一样。
里斯战略定位咨询中国合伙人肖瑶则认为,出海建立品牌,找到自己的差异化是一部分,把握趋势也是很重要的部分。比如说中国的茶,先天就很好,要花的营销力气就小很多。但如果考虑乳品出海,就需要找到海外消费者天生地觉得中国企业做得比别人好的东西然后进行品类创新。
韦俊贤认为,机遇跟挑战会让企业沉淀,去思考哪些是表面优势,哪些才是真正的竞争优势。就出海问题,如果企业的优势是跟地理区域有关的,也要考虑是不是能够移转。(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