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田勘 早在20世纪末,就有人提出过生产人造肉来供应人类的饮食需求,其终极目的是为解决世界的粮食安全问题提供另一条出路,而且也是一种粮食生产的创新。
今天所说的人造肉有两种,一种是素肉,由大豆等植物蛋白加工而成,实际上不过是豆制品生成的各种食品。另一种人造肉就是与真正的动物肉类相似或相同的肉,是以动物干细胞为母本培养和生产的。大致过程是,以氨基酸、糖、油脂等物质在器皿中培养干细胞,让肉慢慢长大。公众所期待的人造肉,其实是指这类由干细胞培养的肉。
然而,人造肉的成功还面临诸多问题:如其营养和口味能否与传统畜牧业养育的动物肉类比肩,甚至完成超越;生产人造肉的成本是否等同于传统肉类,甚至低于传统肉类;又该怎样消除人们食用时的心理不适感等。如果这些问题都能得到解决,也就意味着人造肉可以进入大规模生产的商业和市场供应阶段。届时,人造肉才能端上千家万户的餐桌,甚至替代传统肉类。
姑且不论人造肉的营养,仅就口味而言,现阶段只有极少数人品尝过人造肉样品。有人试吃过波斯特团队培育的人造牛肉,认为口感并不好,并没有鲜嫩多汁的感觉,称这种肉像“动物蛋白质蛋糕”。至于营养,则要留待研究之后再判定。不过,从提供的能量看,目前人造肉和传统牛肉差不多。Beyond Meat生产的4盎司人造肉饼含有270卡路里热量,但同样尺寸含80%碎牛肉(传统牛肉)的肉饼含290卡路里。
至于成本和价格,目前来看,人造肉比传统肉类的成本要高得多。在纽约的Whole Foods连锁店,两块Beyond Meat的人造肉饼标价5.99美元,几乎是两块碎牛肉饼价格的两倍。
人造肉要进入千家万户的餐桌,还要解决观感和心理适应问题。毕竟,用干细胞生产出来的人造肉,只是一层一层的薄薄的肉片的叠加,甚至是碎片,形成不了像传统动物肉一样有骨有肉有筋腱的3D立体感的整块肉。
但无论是从生产技术层面讲,还是从肉的营养、味道和价格来看,人造肉离真正走上千家万户的餐桌,还有不短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