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小时没敢喝水、防护服里浸满汗水!下了夜班一整天排不出尿……”“脱下防护服他一口气喝下四瓶水”“最长一天戴20小时口罩 勒红了脸磨破耳”……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类似的新闻报道随处可见,广大医护人员奋战一线,面对未知的病毒机理、有限的医疗资源,不仅工作压力大、感染风险高、心理负荷重,还要忍受佩戴口罩、护目镜等护具的勒压以及无法喝水上厕所的生理极限。为了让广大医护人员安心战“疫”,除了党和政府的统筹部署外,广大企业、社会个人都纷纷施以援手,不管是成立专项基金还是捐其所需,尽可能帮助医护人员减轻负担。
众所周知,对新冠肺炎最有效便捷的防护方式就是戴口罩,但戴的时间长了就会勒耳朵,尤其是医护人员戴的防护口罩。有的医护人员还能每隔三四个小时在安全区域取下来歇一会儿,有的却一戴就是八九个小时,脱下来的时候,不仅耳朵被勒得发红、发痛,脸上印出了印子,甚至连鼻梁都被口罩的金属条磨破皮,因此医护人员急需一款“护耳神器”。后来发现奶箱提手两端自带小钩,将口罩撑在提手上再佩戴,就可以给耳朵“解放”,于是伊利、菠萝树等企业数万个牛奶箱和玩具箱的提手驰援到湖北,让医护人员耳朵歇一歇。
此外,不得不提的是医护人员的补水问题。其实,人每天该喝多少水是有讲究的,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议,成年人每日饮水量为1500-1700毫升,体力劳动者水分消耗较多,在户外作业或气温较高时,应酌情增加饮水量,如果等口渴的时候再喝水,其实身体已经处于缺水状态了。如果不确定什么时候该喝水的话,可以根据尿液颜色来判断:尿液呈浅黄色,表明喝水量足够;若尿液比较黄就,意味着该喝水了;尿液呈土黄色,说明严重脱水,应及时就医。
然而,疫情期间为了节约防护物资和赶时间,进入隔离区的医护人员基本都是坚持不喝水、不上厕所,再加上防护服本身不透气又行动不便,等到脱下来时医护人员早已被汗水滚过几轮了。不喝水再加上大量出汗,身体已经处于极度缺水的状态,尤其是电解质大量流失。这个时候如果只喝清水,有可能钠、钾、钙、镁、氯等身体必需的电解质补不回来,导致低钠血症或身体电解质失衡,进而引发头晕、恶心、呕吐、昏睡、肌肉痉挛、疲劳、头疼、坐立不安等症状,严重的甚至致死。
这种情况下,医护人员可以自配电解质水,比如温盐水,最简便的选择是直接使用市场上的一些电解质饮料,这也是中国疾控中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公众预防指南:膳食营养临时指南》中给出的建议。针对医护人员的这一补水需求,天津宝矿力水特公司联合天津民建、武汉民建,在武汉交警护送下将几千箱宝矿力水特电解质饮料直接捐送到武汉市第三医院、武汉市第七医院、武汉市阳逻中心医院三家抗疫医院。此外,还通过天津红十字会或者直接捐赠的方式,向京津地区的部分定点医院捐赠宝矿力水特电解质饮料,助力医护人员快速补水、提高体内贮水时长。
事实上,除了企业之外,社会个体的暖心之举也很多,比如上了央视被人们津津乐道的武汉光谷“最暖云咖啡”。疫情期间,店老板决定免费为医护人员送上热咖啡,店员自发加入,7个人两班倒,每天将500杯热腾腾的手工现磨咖啡送到一线医护人员手里。他们的事迹被更多人知道后,网友自发发起了一场线上买单的捐赠,希望通过网络下单请医护人员喝咖啡,武汉“最暖云咖啡”就这样诞生了。不到一周时间网友捐赠的善款超过了两百万,小小的咖啡店,成为助力医护、为武汉加油打气的缩影,也是疫情下武汉释放强大正能量的所在。
面对疫情,医护工作者主动请缨、救死扶伤、迎难而上,用他们的生命,守护大众的生命。同样,疫情下的企业,或捐钱成立专项抗疫基金,或捐物比如:捐赠电解质饮料、成人纸尿裤等医护物资;或即使自己再困难也不裁员、不降薪、不涨价;疫情下站在前线的新闻媒体人、奔波在大街小巷的英雄“骑手们”等等。大家都在用自己有限的能力,用各种方式为抗击疫情做贡献,即便疫情中人与人之间需要保持距离,但心和心却前所未有地紧紧相连,共同战“疫”,期待摘下口罩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