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菜品口味,通过菜品创新、传统节日食品和风味小吃进校园,建立符合师生多样化口味的餐饮保障体系。”“积极探索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防止学校餐饮浪费,将信息技术、物联网、人工智能和现代食堂管理相结合,打造节约型智慧食堂”……9月9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教育系统“制止餐饮浪费培养节约习惯”行动方案》,对坚决制止学校餐饮浪费行为作出了部署,行动方案强调要因校制宜制定针对性、操作性、实操性强的举措,从根本上解决学校浪费问题。
培养节约习惯、反对浪费,需要从小抓起。学生的主要就餐场所在学校食堂,因此校园食堂就应该是培养学生勤俭节约习惯的主阵地。同时,学校作为文明高地,也应该承担引领社会文明新风尚的责任。然而现实是,虽然课堂上有许多节约教育的内容,校园内的节约标语也不少,但学校却是餐饮浪费的重灾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城市餐饮食物浪费报告》显示,某大型城市中小学生食物浪费明显高于城市餐饮浪费的平均水平。另一项数据显示,仅每年大学食堂食物浪费量,就足够养活1000万人。不管是从哪个层面来说,都应该从学校食堂开始,着力培养学生的节约习惯。
而培养学生的节约习惯,不仅要依靠加强宣传、提高认识、改进菜品口味等常规做法,更要积极探索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来助力节约习惯的培养。这既是此次行动方案的一个重点内容,也源于当前一些学校的具体实践。如大连理工大学从去年开始将大数据分析应用于食堂管理,通过在系统后台拉取消费档口、刷卡机编号及其对应的消费时间和消费额等数据,结合食堂管理经验,分析人流量和喜好度,总结出就餐人数的周期性变化、菜品的消费规律,科学合理指导各食堂备餐计划。
学校是科技创新的主要源头之一,在创新科技手段培养节约习惯方面更应该做好表率。具体而言,是要将信息技术、物联网、人工智能和现代食堂管理相结合,将节约型食堂的建设作为智慧校园建设的重要工作,将新技术、新设备等运用到食堂管理的全链条上。如在采购环节,要加强食材供应链信息化管理,有计划地采购食材,减少食材变质损耗浪费;在备餐环节,要利用大数据手段,及时掌握订餐需求,精准供餐,分析峰谷人数和用餐习惯,掌握师生菜品满意度,及时调整菜品,减少食物消费浪费;通过“明厨亮灶”系统,实现食堂全流程、无死角监控,加强对后厨人员的操作监管,减少因后厨人员操作不规范导致的浪费等。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不仅能够用于前沿、高端领域,在培养节约习惯方面也大有可为,这不仅体现着科技与高校的深度融合,也充分体现着科技的温度。(杨三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