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 中国食品安全网

站内搜 索

食安校园

秋食栗子正当时

2019-10-09 14:31来源:中国中医药报编辑:刘娟娟
  

“八月的梨子,九月的楂,十月的栗子笑哈哈。”金秋时节,正是时令干果栗子上市的季节。栗子又称板栗,是我国特产,素有“干果之王”的美誉,在国外还有“人参果”之称。板栗与枣、桃、杏、李被称为中国古代五大名果之一,历来深受广大百姓的喜爱。

栗子香甜味美,营养丰富。研究表明,栗子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尼克酸、胡萝卜素、视黄醇、膳食纤维以及磷、钙、钾、铁、铜、锰、镁等矿物质。其中蛋白质含有包括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在内的20余种氨基酸,为一种优质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含量比其他坚果多3~4倍;矿物质含量比苹果、梨等普通水果高得多;维生素B2的含量至少是大米的4倍;维生素C比公认含维生素C丰富的西红柿还要多,更是一般粮食所不能比拟的。栗子可代粮,与枣、柿子并称为“铁杆庄稼”“木本粮食”,能保证机体基本营养物质供应,是一种价廉物美、富有营养的滋补美食。栗子吃法很多,可生食、蒸食、炒食、煮食,或用栗子粉制各种糕点,还可与其他食材搭配做成各种香气四溢的美味佳肴。食用提示:推荐量为每人每次50克左右,尤其是生食时更要加以控制。

栗子药用价值也很高。中医认为,栗子性平、味甘;入脾、胃、肾三经,具有养胃健脾、补肾强筋、活血止血等功能,主治脾虚泄泻、反胃呕吐、脚膝酸软、筋骨折伤肿痛、瘰疬、吐血、衄血、便血等病症。《本草纲目》载:“栗治肾虚、腰腿无力,能通肾益气、厚肠胃也,肾主大便,栗能主肾”;《名医别录》载:栗子“主益气,厚肠胃,补肾气,令人忍饥”;《千金·食治》载:栗子“生食之,甚治腰脚不遂”;《唐本草》载:栗子“嚼生者涂病上,疗筋骨断碎、疼痛、肿瘀”;《食性本草》载:栗子“理筋骨风痛”;《滇南本草图说》载:栗子“治反胃”。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栗子具有抗菌、消炎、抗凝血、升高白细胞的生物活性,其所含的不饱和脂肪酸、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和黄酮苷类及挥发油等化学成分,可防治高血压病、冠心病、动脉硬化、骨质疏松等病症,是一种抗衰老、延年益寿的珍贵果品。常吃栗子,还可有效治疗日久难愈的小儿口舌生疮和成人口腔溃疡等。注意:风湿病者忌用。

下面介绍几则常用的栗子保健食疗药膳,有兴趣者不妨选用:

栗子粳米粥  栗子50克(去壳,下同),粳米100克。两者洗净,加水(适量,下同)煮成粥,用白糖或油盐调味即成,可作早晚餐温食。此粥健脾养胃、强筋补肾,尤宜于老年人机能退化(肾虚)所致的胃纳不佳、腰酸背痛、下肢无力、步履蹒跚及脾虚泄泻等症。

栗子核桃糊  栗子40克,核桃40克,白砂糖40克。栗子炒熟与核桃仁一起捣成泥,加入白糖拌匀放入碗中,用沸水调成糊即可。当点心或早餐食用(下同)。此糊补肝肾、壮筋骨,尤宜于肾虚性耳鸣耳聋、阳痿遗精、腰痛喘嗽等症。

栗子茯枣粥  栗子50克,茯苓12克,大枣10个,大米50克。茯苓研细,大枣去核。大米加水煮沸后,下大枣、茯苓、栗子,煮至粥熟,用盐或白糖调味即成。此粥健脾、益肾、燥湿,尤宜于脾肾亏虚所致的足浮肿、纳呆腹胀、神疲乏力、腰脊酸软、头晕耳鸣、大便溏薄、小便频繁等症。
栗子桂圆粥  栗子10个,桂圆肉15克,粳米50克。栗子切碎,与粳米一起加水同煮,待粥快熟时放入桂圆肉再煮至粥即可(食用时可加白糖调味)。此粥补血养心、强身健骨,尤宜于心肾两亏、气血不足引起的遗精滑泄、腰酸腿软、精神萎靡、耳鸣耳聋、夜尿频多、出虚汗及女子带下清稀等症。

栗子炖母鸡  栗子150克,母鸡1只(约1500克),姜片20克,葱段30克。鸡去毛脏,洗净切块,入砂锅加水烧沸,撇净浮沫;再放栗子、姜、葱及适量料酒,炖至栗子、鸡肉熟透,用盐调味即成。佐餐食用,每周1~2次。此膳补益气血、强壮身体、健脑益智,尤宜于身弱乏力、记忆力不佳等症及脑力劳动者。(陈日益)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主办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一区16号楼     邮编:100070
订报热线:010-68289071   新闻线索E-mail:newscfsn@163.com   采编热线:010-53385236   广告热线:010-63703066转8066   通联热线:010-63703078
中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京ICP备10219194号-3    %E5%A4%87%E6%A1%88%E5%9B%BE%E6%A0%87.png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877号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2 by www.cfs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