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 中国食品安全网

站内搜 索

食安国际

中国农业援非脚步升至新高度

2022-03-29 09:25:58来源:农民日报编辑:韩京华
摘要:中国在杂交水稻生产、畜牧和农业综合经营等领域为马达加斯加和乌干达提供技术援助,提升两国农民的农业生产水平。

  

2022年初,中国农业农村部与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FAO关于中国—FAO第三期南南合作信托基金总协定》。这是继2008、2014年后,中国第三次向FAO南南合作基金捐款,捐款金额累计1.3亿美元,由农业农村部对外经济合作中心负责具体项目实施。

2021年,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作为南南合作成员国,中国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背景下展现出了负责任的大国担当。从1996年开始,中国在FAO南南合作和三方合作框架下,向非洲、亚洲、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区以及南太平洋区域约40个国家派遣了1100多名援外专家,占FAO南南合作国别数量的47%,占FAO派出总人数的60%,在中国的大力帮助下,约100万发展中国家小农户受益。多年来,中国一直在努力摆脱自身贫困的同时,将有效的治理和发展方案分享给广大发展中国家,以推动全球减贫进程,保障世界粮食安全。

中国政府在FAO框架下于非洲实施了20余个南南合作项目,结合非洲国家的实际情况,有力支持非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其中,中国—FAO—马达加斯加南南合作项目是在中国—FAO第二期信托基金支持下的首个项目,确立了良好的开端,而中国—FAO—乌干达两期南南合作项目则树立了中非农业南南合作的样板,这两个项目在杂交水稻生产、畜牧和农业综合经营等领域为马达加斯加和乌干达提供技术援助,提升两国农民的农业生产水平。

种植杂交水稻缓解非洲粮食安全焦虑

水稻种植是中国农业援非最重要的工作之一。由于历史、社会和自然灾害的原因,马达加斯加农业基础设施薄弱,耕作技术较为粗放,蝗灾等自然灾害多发,粮食自给率低,每年需进口粮食数十万吨。

从前,马达加斯加的水稻种植一直都是“靠天吃饭”——当地既缺乏优质的水稻种子,又不具备成熟的水稻种植技术,粮食产量每公顷仅有2.8吨,农民们迫切地需要改变现状,而中国专家的到来为当地农民带来了增产增收的希望。

中国—FAO—马达加斯加南南合作项目组由专家和技术员组成,其中,吴海生、杨耀喜、张日辉、陈坤四位专家和技术员负责杂交水稻的种植和推广相关工作,蒋柏茂、李世强和黄亚斌三位项目组成员负责动物养殖、疾病防控和饲料加工等工作,马雄则负责向当地人传授农机操作方法。自从2019年9月28日到达马达加斯加后,项目组迅速展开农业援助工作。

几位中国水稻专家牵头在马达加斯加首都塔那那利佛市马义奇镇设立杂交水稻种植示范区,向当地农民推广杂交水稻种植技术。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马达加斯加正处于杂交水稻技术示范和种植培训的关键时期。中国专家们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将现场培训改为电话指导和视频授课,顺利完成了水稻的种植、移栽、施肥和收获任务。

杂交水稻的生长对气候、温度和日照时长均有要求,在马达加斯加,杂交水稻必须在1月之前进行播种。但2021年1月,马达加斯加却反常地没有降水。因此,中国专家组及时调整策略,推广旱地育秧技术,将土壤和肥料把控得当,及时将水稻秧苗播种下去,按时翻耕和移栽,最终迎来了喜人的收获——杂交水稻平均每公顷产量达到11.87吨,相比于项目开展前的水平提升了3.8倍。

马达加斯加时任农业部长吕西安·拉纳里韦卢亲自来到示范点观摩杂交水稻收割,并对中国项目组给予的帮助表示高度肯定,赞誉中马项目取得的成果,“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很多国家粮食进口面临困难的背景下,中国的杂交水稻技术帮助我们缓解了粮食安全问题。”

畜牧养殖与田间培训增加产业多样性

在援非道路上,中国专家们一边培训当地农民有序进行水稻种植和生产工作,一边大力推广小反刍动物的养殖技术。马达加斯加的畜牧养殖业面临着牲畜品种退化、养殖管理经验不足、牧草匮乏等诸多问题。为提升马达加斯加的畜牧养殖水平,畜牧业专家蒋柏茂、李世强、黄亚斌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结论,与牛、马等牲畜相比,养殖羊所需的资金投入较低,牧草需求量不高,且资金回笼速度快,最适合作为养殖的切入点。

在马达加斯加北部距离首都1200多公里的迭戈苏亚雷斯市,专家们从动物的诊疗与防控、牧草的种植和推广、羊的饲养等方面入手,带领当地人找到了最适合马达加斯加畜牧养殖的一系列做法。

牧草是第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马达加斯加的土壤存不住水,降雨则涝,无雨则旱,不利于牧草生长。当地原本没有灌溉设施,农民们更没有条件养护牧草,小羊的口粮成了问题。在牧草示范田里,三位专家牵头建立起蓄水池和浇灌系统,以提升灌溉便利性,逐步解决了牧草问题。

2020年4月初,中国项目组与马达加斯加合作伙伴对示范种植的人工牧草进行第一次收割。根据现场测产测算,马达加斯加自然生长条件每公顷牧草鲜草产量为5吨,而示范区每公顷人工牧草鲜草产量为54吨,达到了当地自然生长条件下牧草产量的10倍以上。在马达加斯加北部长达7个月的旱季时间内,按照每只羊每天需要采食4公斤牧草计算,1公顷人工种植的牧草可以满足当地320头羊的旱季牧草需求,人工牧草种植、加工技术的培训与推广可以有效缓解当地养殖羊旱季牧草短缺的状况。

乌干达的畜牧养殖情况与马达加斯加类似,当地对于旱季缺草问题一直束手无策,援乌项目组设计并利用氨化饲料提升了饲料的总体质量。此外,专家们还指导当地人修建了两口年产氨化饲料72吨的氨化池,氨化池可为240头牛或1200只羊解决一个月的饲料需求,有效解决了旱季缺草问题。

在乌干达,养鸡也面临着不小的挑战,当地农民不具备批量化制造鸡笼的能力,而想要规模化养殖,就需要大量进口国外的鸡笼。这些鸡笼价格昂贵,成本过高,对于养殖户来说负担较重。针对这些问题,项目组的专家们自行设计出适应当地需求的木制鸡笼并积极推广,为扩大养殖规模和集约化生产提供了有效工具。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是中国农业专家们的共识,无论是水稻种植还是畜牧养殖,中国专家们都全力以赴地将经验传授给马达加斯加和乌干达两国人民。乌干达二期项目组的水稻专家罗中平回忆道,2016至2017的两年时间里,当地已有至少1000人接受了中国专家带去的知识和经验,其中许多人熟练掌握了这些技巧。

在中国专家“手把手”指导下,位于乌干达东部的布达卡项目点,农民萨古拉·罗伯特成了当地杂交水稻的种植专家。他说:“我种了20多年的水稻,这是我见到的最高产的水稻,我相信中国杂交水稻,相信中国派来的专家,感谢中国政府。”

以南南合作为契机促进非洲农贸发展

在南南合作的框架下,中国农业援非的脚步不仅踏在田间地头,更上升至产业合作、经贸往来的新高度。四川科虹集团旗下惠农机械和鑫融投资、绿科禽业、仲衍种业、润创建筑、川龙拖拉机等6家民营企业“抱团出海”发起成立了四川友豪恒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该公司在乌干达打造集农技研发培训、良种繁育推广、作物种植、畜禽养殖、农产品加工、农机服务、农产品贸易、电商物流一体化的农业全产业链园区,直接带动50万亩、辐射100万亩农地发展现代农业。

2016年4月26日,依托中国—乌干达南南合作项目建成的中乌农业产业园奠基仪式在乌干达卢韦罗举行。中乌农业产业园占地5000亩,总投资金额2.2亿美元,主要开展大米种植、畜牧养殖、谷物加工和农业技术培训等工作。2017年7月31日,中乌农业产业园被中国农业部(现农业农村部)认定为首批境外农业合作示范区建设试点10个境外园区之一,开创性地构建了“技术援助+产业园区建设”的新型援助模式,成为中国—FAO南南合作的样板项目。

乌干达总统穆塞韦尼表示,中国是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此次建设的农业产业园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程,对乌经济转型意义重大。通过项目平台引进中国企业来乌进行农业投资,有效解决了当地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农资投入不足、市场连接不畅等问题,撬动了整个农业产业的生产活力,增强了南南合作项目的可持续性。合作国与东道国紧密配合,促进双边交流,带动农业投资与贸易。

受疫情影响,2019年9月赴马达加斯加的中国—FAO—马达加斯加南南合作项目组至今仍辛勤耕耘在非洲大地上,而中国—FAO—乌干达南南合作小组第三期已做好行前准备蓄势待发,相信在合作国与东道国的通力合作下,南南合作将推向新的高度,惠及更多非洲农户。(姚雯祎)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主办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一区16号楼     邮编:100070
订报热线:010-68289071   新闻线索E-mail:newscfsn@163.com   采编热线:010-53385236   广告热线:010-63703066转8066   通联热线:010-63703078
中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京ICP备10219194号-3    %E5%A4%87%E6%A1%88%E5%9B%BE%E6%A0%87.png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877号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2 by www.cfs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