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三伏天,空气中翻滚着热浪。记者跟随六盘水市六枝特区牛场乡林业站管理员、大箐村党支部书记刘登松,沿着蜿蜒的盘山硬化产业路,采访大箐村引以为豪的特色产业——魔芋。
大箐村地处牛场乡东南部,距乡政府驻地8公里,土地面积6.1平方公里,全村辖10个村民组277户1737人,没有矿产资源,是纯农业村。靠什么发展?早些年,村支两委先后带领村民种植过辣椒、烤烟、猕猴桃、车厘子等,但产业没有选准,都没有形成大气候。
2017年,大箐村村支两委通过实地考察,从云南引进了魔芋这个特色产业,采取村级合作社、私人合作社及农户自种三种方式,连片种植魔芋400余亩。刘登松告诉记者,在大箐村,每亩魔芋种植投入大约6000元至7000元,每亩产量2吨左右,除去成本,每亩纯利润6000元至8000元。
“这魔芋太大了,比我都高出一大截!”慕名前来考察学习的六枝特区牂牁镇半坡村致富带头人黄华感叹道。
“别摸,这魔芋‘娇气’得很!”看到记者正要伸手去理一下挡路的魔芋叶时,刘登松提醒大家不能用手碰。
大箐村魔芋种植业负责人、村妇联主席、鸿湖缘合作社负责人陶志梅介绍道,魔芋属于高原特色高投入、高风险、高产出的“三高”作物,最适应在海拔1300米至2400米的环境中生长,种植技术上要求比较高,必须做到精细化管理,稍一不注意魔芋树就会死,农户对它是又爱又怕。
为发展壮大魔芋产业,2017年成立了大箐村鸿湖缘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邀请专家对村民进行了多次培训和技术指导。
2018年,刘登松当选为大箐村村支书,刚上任他就带领全村村民,大力发展魔芋产业。2018年至2019年,大箐村魔芋种植保持在500亩左右。2020年,村民王永贵和刘发俊开始自发种植魔芋,点燃了全村的种植激情,种植面积大幅提升。当年,王永贵和刘发俊家除去扩建基地留下的种子外,仅出售的籽芋、商品芋和成品芋分别创收10万余元和6万余元。今年,大箐村魔芋种植扩大到1700余亩。刘登松给我们算了一笔账:大箐村1700余亩魔芋已陆续进入盛产期,预计今年魔芋产量可达3000余吨,预计产值可达1000万元。
种植魔芋,让当地村民享受到了土地流转费、基地务工费等。按每亩350元计算,仅土地流转费一项,村民到手的土地流转费近60万元。
魔芋产业规模扩大,也带动基地务工人员需求的增加。
据统计,大箐村魔芋基地每天用工80人左右,最多时达140余人,2020年共支付村民务工费200余万元,今年预计支付村民务工费300万元。
“我家离魔芋基地近,我和妻子经常到基地务工,每天工资80元至90元,一年有4万多元收入。在家门口打工,既能照顾家里,又能挣钱,我很满意。”大箐村村民李志光开心地说。据村党支部副书记尚菊鱼介绍,在大箐村,像李志光家这样一年有几万元务工收入的人家比较多。
大力发展魔芋种植,不仅鼓了村民的“钱袋子”,也让大箐村集体经济积累从不足10万元,增加到现在的80余万元。
在大箐村的示范带动下,今年,相邻的牛场乡尖岩村也发展魔芋特色种植1100亩。“我家有1.2亩土地流转给了村合作社,流转费一年420元,在魔芋基地打工,每天90元工资,比自种自收挣的钱更多,还少了操心事烦心事。”正在尖岩村杨家湾给魔芋施复合肥的村民赵庆兰说。
“下一步,我们村将以乡村振兴为契机,在稳步提高种植面积和产量的基础上,朝着魔芋深加工方向发展,努力建成集魔芋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全产业链,进一步提升附加值,带动更多村民稳定就业增收致富,实现产业兴百姓富乡村美的新面貌。”刘登松对魔芋产业的发展充满了信心。(彭绍良 曾 杰 张博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