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一年一度的开渔节前一天,湛江市遂溪县江洪镇天气晴好,渔民招叔来到海边,给自家的渔船和渔网做“全身检查”。当晚,招叔还和船员一起在渔船上吃了一顿饭,这是他这么多年来开渔出海前的惯例。
这一天,阳江市闸坡镇的各个码头同样异常忙碌:和招叔一样,渔民们在为出海捕鱼做最后的准备——给渔船补给、修补渔网、清洁渔船……
8月16日中午12时,随着一声号令,闸坡渔港顿时汽笛齐鸣、彩球腾空、礼炮连发,停靠的820艘应休渔船同时发动引擎驶向大海。这一声号令,也意味着为期3个半月的南海伏季休渔期结束,全省近3万艘应休渔船带着期盼驶向南海深处,投入新一轮的耕海征程。
这也是南海的第21次伏季休渔——1999年,继东海、黄海休渔制度实施后,休渔制度正式在南海实施。休渔21年来,无论是海洋生态环境还是渔民,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小别胜新婚”
阳江市闸坡渔委会党总支部书记杨放已经连续几天来到码头,和渔民一起为开渔做准备,“从休渔开始,我们就在做准备了,盼了3个半月,马上就可以‘回到海上’,大家都很高兴。”即将开渔,杨放很兴奋。
时间调回到1999年。在南海休渔制度实施之前,渔民无法体会这种“小别胜新婚”。“当时的海洋渔业资源非常丰富,‘马鲛鱼咬屁股’是上世纪90年代初广东海洋渔业资源的真实写照。”省农业农村厅渔业资源保护处处长刘炜用海陵岛的一句俗语来说明。全国人大代表、阳江市海陵试验区闸坡镇莳元村党委书记梁桃对此感触颇深。早在1978年就开始从事海上捕捞工作的他告诉记者,那个时候打鱼用帆船就可以了,而且根本不用出远海,渔民的日子都很风光。
然而,此后由于污染、高强度捕捞等原因,海洋渔业资源不断衰退。此外,还有一些渔船采用“灭绝性”电鱼、炸鱼和强破坏性拖网捕捞,海洋渔业资源受到严重破坏。特别是底拖网作业,其网目尺寸逐年缩小,兼捕幼鱼比例不断增加,海洋渔业资源的再生功能和持续发展遭到严重影响。
为保护渔业资源,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关于在南海海域实行伏季休渔制度的通知》在1999年正式印发,伏季休渔制度终于扩展和覆盖到了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全部海区(不包括北纬12度以南海域)。
对于休渔制度,渔民最初是不理解不支持的。“对于渔民来说,休渔就等于‘失业’。”招叔说。对于休渔制度的抵触,也体现在渔民对渔政执法的态度上。“在实行休渔制度的前几年,渔民对休渔、禁渔是很抵触的。常常有违反规定出海捕鱼的情况出现,不配合执法人员的执法。”广东省渔政总队副总队长吴大畏想起当初的不被理解,现在还有些感慨。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渔民开始感受到了休渔的红利:休渔期过后渔获的数量、质量都有所提升,而且渔民的观念也在逐渐改变,思想认识水平也越来越高。”招叔说,正因如此,大家对休渔也越来越支持。
“现在他们都非常明白,休渔是为了保护和恢复海洋资源,都十分支持。这次休渔期还有渔民给我发来了这样的短信——‘为了渔业资源,加强管理就是我们的最大希望’。”广东渔政总队闸坡大队大队长郑昌炼拿出手机向记者展示渔民发给他的短信。
支持违法必究
渔民对休渔期态度的变化,还体现在对渔政执法的态度上。
“我手机里存的号码,姓‘举’的最多:举报抽螺、举报三重网、举报老虎网……”郑昌炼向记者展示他手机里的通讯录,“我也没有问举报人的姓,反正举报什么内容,我就署‘举报×××’。”郑昌炼说,近年来他接到的举报电话明显增多,这说明渔民支持休渔,敢于和非法捕捞作斗争。
近几年的休渔期,在广东渔民的口中,总是流传着一句话——休渔期绝对不能电鱼,不然会被抓坐牢。“因为近年来我们加大了‘两法衔接’的力度,对于从事非法捕捞的不法分子,只要触犯法律,达到移交条件,我们都会依法移交到公安部门,这对非法捕捞来说,很有震慑力,也让‘违法必究’的理念深入渔民心中。”吴大畏分析。
除了重拳出击,渔政部门在执法中也兼顾“柔情”。
今年休渔期间,闸坡大队查获一起非法捕捞的案件,执法人员办案调查时发现,违法者是一名残疾人员,是政府扶贫对象,但由于他的电鱼行为触犯了法律,法不容情,必须移送公安机关依法处理,“考虑到他生活困难,闸坡大队自发捐款给他缓解生活困难,使渔民群众深受感动。”而在粤东查获的一起非法捕捞案件中,执法人员上船的时候,发现船员中年纪最大的73岁,年纪最小的58岁。执法人员告诉记者,在完成正常的执法程序后,他们还在系统内发动了捐款,帮船员渡过难关。
为了更好地保护海洋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让渔民收获更丰富的“休渔红利”,近年来广东渔政也在不断加大投入。从2016开始以来,广东渔政分年度实施渔船通导与安全装备建设项目,免费为渔船配备安装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和北斗卫星船载终端,从2017年开始为9010艘渔船安装智能化AIS。“按照计划,我省将在明年3月实现所有登记在册渔船配备AIS全覆盖和船长12米以上具备安装条件的海洋渔船配备北斗设备。”广东省渔政总队船检处处长何日林说,“届时渔民家属可以查询船只的航行路线、实时定位等,真正实现‘看得见、连得上、叫得回’。”
为鱼苗“建房”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的研究表明,休渔前后日均产量差异显著,海洋捕捞产量也明显增加,休渔制度至少起到短期增产的效应。另外,海洋休渔制度对保护主要渔业资源品种的产卵群体、补充渔业种群数量、改善海洋生态环境等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南海水产研究所的研究还提醒,利用伏季休渔实施增殖放流,是改善重要经济鱼类种群结构、提高沿岸近海渔场渔业资源的可开发利用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事实上,配合休渔制度,为了恢复渔业资源,广东省还在海平面之下做了更多“文章”。广东省是全国最早开启海洋牧场建设试点的省份之一。通俗来说,海洋牧场,就是用人工鱼礁在海底给鱼“建房子”,让它们在里面安全成长。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省共投入12亿元,建设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8个,建成生态公益型人工鱼礁区50座,投放报废渔船88艘、混凝土预制件沉箱等礁体80530个,礁体量达4374万空方,海洋牧场面积301平方公里。
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海洋牧场的建设加快了渔业资源恢复速度。有了适合生长繁殖的“家园”,礁区鱼类的种类和数量自然会增加。2017年,优质经济鱼类和岩礁性鱼类鲷科鱼、蓝子鱼、梭子蟹、小公鱼等品种的春汛同比增长25%以上。
——海洋牧场建设有效改善了水环境质量,提升了水域生态功能,治理了海域荒漠化。投放人工鱼礁还起到了减少赤潮发生的作用——建礁前,大亚湾海域赤潮频繁发生,平均每年3—4次,投礁后,赤潮明显减少,平均每年不足2次。
——进行海洋牧场建设后,渔民增收渔业增效显著。人工鱼礁区调查显示,渔获物中优质鱼类的比例和规格明显提高,全省人工鱼礁海洋牧场比未投礁的一般渔场每年增加渔获量38万吨、每年增加产值380万元以上。此外,海洋牧场的建设还推动了休闲渔业和增殖渔业的发展,支撑了渔民转产增收。
渔民也要“可持续发展”
南海水产研究所的研究认为,近年来,南海各个渔区的优质渔获量逐年上升,马鲛鱼、鱿鱼等品种每年捕获量都上升50%到80%,不少鱼种在休渔结束后形成区域性旺发。2017年和2018年,广东休渔后的产量均明显高于休渔前期。总体上,产量增产明显,休渔起到了促进增产增收的作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尽管休渔起到了促进增产增收的作用,但休渔期间,渔民的生计问题依然值得关注。
招叔2004年开始从事捕捞业,迄今已有15年的渔龄。在经过繁忙的捕鱼期后,每年5月底,招叔就从江洪镇回到同县的城月镇家中,利用3个半月的休渔期陪伴家人。
休渔期间,尽管招叔的收入来源主要靠政府的休禁渔补贴——休渔期间他一共可以拿到1500元左右的补贴,但他还是想多点时间照顾家庭。“我身边的渔民为了能多挣点钱,有不少在休渔期兼做养殖业。”招叔说。“休渔期间,渔民生活比较困难。”杨放直言,休渔期大部分渔民由于自身因素难以转产转业,只能待业在家或打散工。为此,杨放建议简化休禁渔补贴申报程序,并加快推进渔民转产转业帮扶政策的实施,减少渔民因为休渔而造成的损失。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渔业发展处副处长童宇从如何帮助渔民更好地将出海收获转化为经济效益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建议,要帮助渔民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推动捕捞产业高质量发展。最重要的两点,即降低捕捞强度和增加捕捞效益。
童宇进一步分析,降低海洋捕捞强度,是通过持续推进海洋捕捞渔船减船转产和严厉打击非法捕捞来实施,通过不懈的努力,使得渔业资源的承载能力和捕捞开发强度保持一定的平衡;而增加捕捞效益方面,简单来说,在生产方面,加强精准捕捞以及捕捞渔获物的存储、运输的技术探索和研究,提高捕捞渔获物的价值,也就是卖个好价钱;在销售方面,加强捕捞渔获物销售模式的探索;在加工方面,探索研究提高捕捞渔获物的附加值。比如,对下杂鱼类进行分拣,加工成休闲食品,价值成倍增长。
同时,推动捕捞渔业与文、旅结合,并且让渔民群众深度参与其中,让“捕鱼人”变为“护渔人”,将单一的“吃鱼”发展为“赏鱼”“玩鱼”,具有达到降低海洋捕捞强度、增加渔民收入的双重作用。“像开渔节,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形式。”童宇说。
南海水产研究所相关负责人则呼吁,建立渔民特殊补贴制度或特许捕捞制度,同时建立渔民保障体系。(黄进 杨锦英/文 肖雄 石磊/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