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单绍骏
中国食品安全网讯 12月6日,第十八届中国食品安全大会议题单元四“后疫情时代食品全产业链竞争力提升”举行,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单绍骏出席论坛并发表主题演讲。
单绍骏表示,疫情对社会生活发生全面、重大的影响。食品产业链同样受到冲击。不能孤立的看待食品产业链受到的冲击。要从需求与供给两端情况看。从供给端看,百年未遇的大疫情,食品工业受到的是压力测试。压力具体体现在很多方面,如大豆、油的行业等等。食品企业体会非常深,用工紧张,物流环节受阻等等。总而言之,产业链出现问题。而压力体现在产业链反映出存在很多短板。需求端看,民以食为天的自然规律再次明确无误地得到验证。从数量、质量安全这几大保障要素上,我国食品工业交出了合格的答卷,甚至于满意的答卷。通过上述情况来看,需求端正在发生非常大的变化,比如餐食的场景化等,包括家庭的收入储备,使得在一定时期内食品供应链不够。这些现象背后,是社会重大公共事件发生中,食品消费对食品生产发生了结构性变化。结果之一就是:工业化食品的需求大增、食品质量与营养健康要求提升,食品品种、可得性、可见度、安全性、美味感受性和对外出就餐的替代性、休闲娱乐性等共性和不同年龄不同人群的个性需求发生了变化。
由此,单绍骏认为,要准确认识变化的主体在消费端。供给端是因变而变。由此可知,后疫情时期食品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前题是,充分研究需求端变化,摸透抓准食品消费的变化逻辑。
此外,单绍骏还谈到后疫情时期食品产业链变化的因果关系。他认为后疫情时期是一个中期时间概念。在两三年时间里,食品全产业链与疫情拖尾的影响变化仍将持续。内部变化以强链、补链等补短板为主,将会产生行业内部对供应链优化、产业链补整、价值链提升的行业内生动力。但是,未来趋势远不止于此。相比于认识自己,更重要的是对外部变化的认知与应对。外部变化包括数字经济持续发力、跨界融合持续加大、品牌传播不断创新、新零售仍然发展等,渠道变革继续发生。外部发展环境、产业要素供给、新经济加快到来、其它产业(如餐饮服务业)跨界融合加据等外部变化,倒逼食品工业自身继续变化。变化的依据是适应新环境、用好新要素、优化新产业链、供应链。
就后疫情时期食品产业链竞争力提升的战略思路,单绍骏提出了三个思路:第一,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四大环节中,生产环节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资金链的全面健全优化是一大重点。
第二,双循环格局中的基本经济规律是通过扩大消费拉动生产,通过高质量的再生产满足新的消费需求。“任何生产的目的都是为了消费”。食品产业新格局中,全产业链健康协同、良性互动、循环优化是一大特点。例如原料环节基地化、生产环节的智能化、流通环节的去中间化、消费环节的场景化。
第三,食品内部的新格局就是大环套小环、外环套内环、环环相关的常态下,辩证思维,抓主要矛盾。找矛盾的主要方面,统筹综合施策。在大格局指引下,对产业链进行优化,确实是后疫情时期增强行业竞争力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