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 中国食品安全网

站内搜 索

食安粮油

湖北“小杂粮”前景可期

2019-09-02 17:13来源:湖北日报编辑:孙兆娟
  

“天气热,绿豆都涨到5元一斤了,连玉米糁一斤也得4元。”8月26日早上,湖北省武汉市江汉路中百仓储粮油区,几位挑选小杂粮的大婶议论纷纷。

在“健康、养生”等观念深入人心的当下,过去看似不起眼的玉米、大豆、红薯等五谷杂粮,不知不觉中跃上千家万户的餐桌,成为新宠。

昔日只是粮食生产配角的旱粮,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作为农业大省的湖北,小杂粮产业现状如何?潜力何在?未来能否抢占市场先机?连日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进行了探访。

昔日配角受追捧,未来前景可期

旱杂粮是小宗粮豆作物的俗称。说起杂粮,人们总习惯于冠以“小”字,称之为小杂粮,是因为相较于水稻、小麦等大宗粮食产品,旱杂粮生产面积和产量较小。

当今,人们对生活品质要求越来越精致,不再仅仅满足于吃得饱,而是要吃得丰富、吃得健康。研究证明,长期食用旱杂粮对糖尿病和心血管病等都有较好的预防和辅助功效。因此,富有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的杂粮食品,在消费者食物结构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大。

餐桌上的悄然变化,直接反映在市场端。记者走访发现,集贸市场粮油区以及大型超市,均设置了“杂粮专区”,且辟出醒目位置进行销售。水果湖菜场粮油区一位柜员介绍,杂粮已成为多数城市居民必不可少的采购品种,品类丰富,能满足高血脂、糖尿病等不同特殊人群的需求。

农业部门和粮食部门透露,近几年来,旱杂粮的消费量和价格都呈逐年上涨的趋势,市场供不应求。从全国来看,各类杂粮占比不到粮食总产量的3%;从全省来看,2018年玉米种植面积1171万亩,马铃薯、红薯、大豆、绿豆、大麦等共850万亩。尽管旱杂粮的生产面积和总量不断提升,但仍不能满足市场需要。湖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负责人羿国香坦言:市场消费的五成以上依靠外调。

一方面是消费需求旺盛,一方面是产量跟不上,旱杂粮未来发展前景被广泛看好。早在2001年,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就曾提出建议,呼吁加快发展旱杂粮产业。湖北省也曾提出过加快旱杂粮产业发展的建议,湖北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肖长惜说,旱杂粮有着大宗作物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因地制宜发展旱杂粮,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

旱杂粮普遍看好,产业为何迟迟做不大

近年来,湖北省也开始重视旱杂粮产业开发,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引导有条件的地方适当调减低效水稻,改种大豆、花生等效益较高的杂粮作物。旱杂粮产业在生产端有了进步,但仍停留在起步阶段。

众人普遍看好的旱杂粮,产业为何迟迟做不大?

湖北省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岗地和平原兼备,各地发展杂粮产业较早,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农民有用坡地、田头地角或与粮食间套的方式种植小杂粮的习惯,主要有玉米、红薯、马铃薯、大豆、绿豆、红小豆、芸豆、粟米等。进入2000年后,粮食直补政策使得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而小杂粮的鼓励政策相对较少,小杂粮一直被农民视为附属农作物,全凭意愿种植,缺少政府的发展规划和有组织的生产引导。

农民的积极性尚未充分调动起来,除了政策因素,机械化水平不高也是重要原因。羿国香说,旱杂粮作物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不利于机械化生产,虽然品种丰富,但产量难以提高。

记者了解到,旱杂粮之所以未能壮大,还在于加工和产供销体系格局未能形成。江汉平原是我省旱杂粮发展最好的地方,但有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较少,多数企业仍采取简单加工包装的初级经营方式,附加值普遍不高。

没有规模化、集约化种植,没有强有力的龙头企业引领,品牌竞争更是无从谈起。记者在沃尔玛、中百仓储等大型超市发现,杂粮品牌多以北方为主,鲜见本地品牌。

差异化抢占市场高地,小杂粮也可做大文章

潜江竹根滩镇曾有“棉花之乡”美誉,全镇近6万亩土地,高峰时有4万亩种棉花。随着棉花价格一路走低,棉农一度陷入困惑,该种什么呢?

尝相思食品有限公司是潜江一家大豆加工企业,需要大量高质量、高产量的大豆原料。2014年,尝相思公司在竹根滩镇建立千亩大豆种植示范基地,带动农民种大豆。大豆适合机械化作业,销售不愁且效益不错,这个原本只在南方田埂沟渠上随意撒种的“懒豆子”,如今成为了潜江旱田夏播第一大作物,种植面积保持在10万亩以上。

优质的大豆资源,吸引了另一家企业九缘食品公司落户潜江,研究大豆特定工艺发酵,深加工产品乳酸菌大豆饮料销往全国各地,增值10倍以上。

潜江通过深加工,提高大豆产生附加价值,丰富了销售渠道,开辟多元化的市场,这给了我省杂粮发展以启示。“与东北地区拼产量,显然不行,湖北杂粮在扩大种植面积的同时,要探索特色之路,主打差异化竞争。”8月初,在全省特色粮油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训班上,肖长惜分析全省小杂粮产业发展方向。

旱杂粮的产地多处于偏远山区、高寒地区,土壤和空气污染较小,使得产品品质优良,因此,旱杂粮在绿色食品开发上,具有天然的生产优势。红安是红薯特优区创建县,近年来研发红薯全粉、红薯休闲食品等深加工产品,从卖鲜薯向卖“薯食品”转型,红薯附加值提高30%以上;仙桃建立富硒豆豉产业园,建成特色富硒农产品生产基地20万亩,开发富硒大豆、富硒小米等,抢占高端市场。

恩施小土豆努力向“多元化土豆”演变。恩施州马铃薯产业发展局高级农艺师于斌武说,恩施举办“南方马铃薯大会”“恩施硒土豆美食大赛”等活动,宣传、推介、展示、销售恩施土豆,同时联动旅游和文化,在乡村旅游线路和核心休闲景点布点一批“农家土豆宴”餐馆,通过构建产业闭环,打造恩施特有的地域饮食文化品牌。

玉米的多功能用途也正在被探索。鲜食玉米除了可做蔬菜水果外,亩产鲜穗是很好的青贮饲料,一亩鲜食玉米可产2000斤鲜穗,按照每斤1元售价,亩产值可增加2000元左右,不仅解决了秸秆还田难的问题,还增加了种植收益。

借力电商平台,开拓线上销售市场。位处鄂北岗地的枣阳适合种植旱杂粮,然而,产量多了,销售便成了难题。枣阳发展“互联网+”销售,在邮乐网开设“枣阳旗舰店”、在供销e网开设“枣阳馆”,将枣阳市杂粮农特产品销往全国各地。(胡琼瑶)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主办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一区16号楼     邮编:100070
订报热线:010-68289071   新闻线索E-mail:newscfsn@163.com   采编热线:010-53385236   广告热线:010-63703066转8066   通联热线:010-63703078
中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京ICP备10219194号-3    %E5%A4%87%E6%A1%88%E5%9B%BE%E6%A0%87.png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877号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2 by www.cfs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