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等多地持续遭遇强降雨,局部地区发生洪涝,一些河流也出现了超警水位。强降雨不仅加剧了防汛形势,所造成的洪涝灾害也给粮食生产带来威胁。
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我国安民兴邦的大事。为了摆脱靠天吃饭的面貌,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实施农田水利建设,推广普及节水灌溉,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增长到2020年底的10.37亿亩,节水灌溉面积为5.67亿亩,粮食连年增产丰收。今年夏粮再获丰收,总产量比去年增加59亿斤,产量再创新高,为全年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赢得了主动,也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有力支撑。
不过,夏粮加上早稻产量仅占全年粮食产量的25%左右,大头还在秋粮。7月、8月、9月是秋粮生产最紧迫、最关键、最重要的时期,但同时也是旱涝、台风等灾害频发重发期。据气象部门预测,下半年气候状况整体偏差,极端天气可能多发频发,区域性暴雨洪涝和干旱重于常年。目前,秋粮生产基础较好,面积稳中有增。可以说,影响秋粮丰收最关键的因素就是气象灾害。
从粮食生产历史看,气象灾害是造成粮食减产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没有充分的防灾准备,一旦发生流域性的洪灾、大范围的干旱,会对秋粮生产造成严重影响。到那时,秋粮损失就不会是小数字。农业灾害防御复杂多变,要夺取全年粮食丰收,绷紧防汛抗旱、防灾减灾这根弦极为重要。因此,对灾害的不利影响一定要估计足,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
一方面,要加强监测预警、及早备灾。未雨绸缪,才能有备无患。农业、气象、应急、水利等部门要加强沟通会商,加密墒情、旱情监测,及早发现苗头性、趋势性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主动避灾、科学防灾技术措施,让农民知道防什么、怎么防,提早做好应对准备。同时,要备足抗旱排涝机具等应急救灾物资,引导农机合作社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做好抗旱排涝准备,积极争取财政等部门支持,及时协调下拨用好农业生产救灾资金。
另一方面,坚持防汛抗旱两手抓。黄淮海、长江中下游、华南、西南及西北等地区,要做好防大汛的准备,做好防洪预案,发挥好水库防洪抗旱功能,备足排涝机具,及时抢排积水。同时,对可能发生旱情的地区,要在确保防汛安全的基础上,提高水库、山塘等蓄水量,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利用引调提水工程和蓄水工程,积极储备抗旱水源,及早做好抗旱机井检修、农灌渠道清淤等工作,改善引水条件,保障抗旱应急用水。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实践证明,面对同样灾情,凡是农田水利设施好的地方,灾害造成的损失就小,生产恢复就快;而农田水利设施薄弱的地方,灾害造成的损失就重,生产恢复就慢。只有不断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高农业防灾减灾的能力,才能为粮食安全提供坚实保障。(金观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