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眼下,行走于华夏大地可以看到这样一番景色:在北方,一片片收割后的田野像一块巨大的棋盘,等待新一轮庄稼的播种;在南方,稻田像一片金黄的海洋,闪烁着灿烂的光芒,静候农人将它们颗粒归仓。无论是收割完还是待收割的田地,都透露着丰收的希望。
农业农村部最新农情调度显示,全国秋粮收获已接近90%,全年粮食丰收已成定局,预计全年粮食总产量继续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今年秋粮生产有哪些新亮点?哪些粮食收购政策为农民保驾护航?
秋粮产量占全年粮食总产量的70%以上,决定着全年粮食的丰收与否。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刘莉华日前表示,全国秋粮收获已接近90%,其中北方收获基本近尾声,南方双季晚稻收获过三成。目前,秋冬种生产进入高峰,冬小麦播种过七成。从目前情况来看,今年粮食丰收已成定局。“今年秋粮的面积还是保持在稳定水平上。玉米、大豆等旱地作物单产明显提高。从专家实地测产以及各地实打实收的情况来看,可以说,全国粮食丰收也已成定局,有望第五年稳定在13000亿斤以上。”刘莉华说。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姜楠表示,这个成绩来之不易。“我们的粮食产量连续五年保证在了1.3万亿斤以上的水平,可以说,今年粮食安全的水平处于历史最好的一个时期。不仅粮食供给充足,而且粮食市场运行也比较平稳,这个成绩也确实来之不易。”
农业农村部此前总结,今年的粮食丰收具有三个特点:一是种植结构持续“调优”、二是生产方式持续“调绿”、三是发展质量持续提高。对此,姜楠进一步解释说:“第一是种植结构不断优化,今年调减一些非优势区水稻和玉米面积,大豆面积比去年增加了1000万亩;第二是粮食生产更绿色化,化肥和农药用量在逐渐调减,有机肥用量逐渐增加;第三是质量在提升,优质小麦、优质水稻、优质大豆面积都在增加,说明粮食生产发展质量有明显提升。”
此外,今年我国继续实施耕地轮作休耕试点3000万亩,优质稻谷和大豆面积增加,江西、湖北、湖南等省份大力发展优质稻,取得很好成效。
不过,今年秋粮生长的道路上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拦路虎”。7月下旬以来,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持续高温少雨,发生伏秋连旱。江西中北部、浙江西部、安徽南部、江苏西南部等地出现中度农业干旱。受灾情况最严重的江西省,目前干旱灾害已导致全省440.8万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42.46万公顷。
截至目前,中央、地方多部门接连发布抗旱措施。水利部日前表示,已安排水利救灾资金1亿元,支持南方抗旱,主要用于修建抗旱水源、调水供水设施、添置提运水设施以及加强旱情监测。江西省组派11个工作组驻市督导指导抗旱人员,多措并举抗旱救灾。安徽省及时调度旱情,及时组织实施人工增雨作业。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表示:“通过多年的基础设施建设,加上北方抗旱的经验,如果应对得当,旱情的影响是可控的,而且也是可以预防的。”
财经评论员万喆也认为,南方旱情对我国粮食总体产量影响有限。“我们国家的抗旱工作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好的应急管理机制和策略。比如省、市、县、乡镇四级成立了16000多个队伍。尽管南方这次旱灾来得有点意外,但大家响应积极。另外,现在的抗旱主要是先救急,首先解决饮水问题;其次是保生产,主要是农业种植。总体来说,农业种植技术、机械化的灌溉设施是有保障的。”
丰收的前提下还要确保农民增收。今年秋粮收购即将全面启动,农业农村部已表示,今年将继续实施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近期国家公布了2020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每斤是1.12元,保持了去年的水平,释放出积极信号。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已宣布做好最低收购价收购启动和不启动两手准备,安排了1600亿元的粮食收购资金,确保“钱等粮”。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司长魏百刚表示:“当前正值玉米、中晚稻、大豆集中收获的季节,农业农村部将统筹做好秋粮收获,特别是在收获当中的防灾减灾,防水治水,调度好农机的跨区作业,确保颗粒归仓;会配合有关部门落实好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做好粮食的收购工作,切实保障好粮农的收益。”(朱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