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下,金黄的稻穗被阳光照得闪闪发光,一群白鹭从远处飞来,落在水渠边饮水。这是10月15日漳浦县官浔镇“康庄大洋”的一幅美丽场景。再过20天左右,这里又将是一片丰收的热闹场景。
“康庄大洋”位于官浔镇康庄村,地处南溪中下游河畔。该村人口超过3000人,耕地面积3260亩,其中水田面积2843亩,创建粮食产能区面积1900亩,主要种植模式为“早稻—晚稻—马铃薯”轮作,是省级粮食产能区示范片。
王坤山是康庄村的种植大户,种130多亩水稻,也是官浔镇坤山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紧挨着官浔镇的漳浦台创园里,有一位来自台湾的农民,他就是漳州三本肥料工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建中。去年,漳浦县安排陈建中挂钩指导坤山农业专业合作社。
几年来,王坤山带领合作社农民发展水稻规模经营,采取“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工厂化育秧面积近2000亩,通过开展“五统一”专业化服务,即统一工厂化育秧、统一机械化插秧、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测土配方施肥、统一机械化收割,大力推广优质稻品种。运用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以及科学管水、配方施肥、高效低毒农药、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等水稻绿色增产技术,合作社的核心示范片平均每亩增收节支120元,深受种粮农户欢迎。同时,王坤山一直在探索,以实现进一步提高水稻亩产。
今年年初,在陈建中的指导下,王坤山将自家的田地留出了5亩用来做试验田,主要施用来自三本公司的水稻专用肥。“虽然比传统复合肥要贵一些,但最重要的是可以改良土壤,改善水稻生长环境,提供水稻所需的氮、磷、钾等营养。”陈建中认为,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推广施用水稻专用肥、水旱轮作等改良措施,可以切实有效扭转土壤肥力退化的势头。“台湾农业科技发展比大陆早,我相信陈董的话一定管用!”王坤山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3个多月的耐心管理,王坤山那5亩地里的第一季早稻在7月底喜获丰收。每亩地平均收得630公斤稻谷,比往年增产100公斤/亩以上。因为稻米质量好,陈建中回收价格比一般的稻米每公斤多出了0.6元。这样下来,扣除成本,每亩水稻可以增加200元左右的收入,5亩田就可以为他增收1000元。(洪锦城 黄小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