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楫者先,勇为者成。
上海这十年,极不寻常、极不平凡。
历经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经受住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叠加的考验,在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征途上,上海广大干部群众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和对上海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以排头兵的姿态和先行者的担当,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持续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不断开创人民城市建设新局面。
当好先行者
推动高质量发展
2016年3月落成的上海中心大厦,以其中国第一、世界第二的高度,刷新了上海的天际线。
“比天际线更耐看的,是上海经济发展的成绩单。”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权衡说,这十年,有一个数字值得关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翻番,这是上海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坚持面向全球面向未来,对标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打创新牌,踔厉奋发、苦干实干,城市综合实力显著跃升。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连续跨过3万亿元、4万亿元两个大台阶,2021年达到4.32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7.36万元。全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显著拉高,第二产业质量不断提升,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先导产业发展壮大,航天航空、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等先进制造业取得长足进步。
上海奋力担起光荣使命,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科技创新策源功能、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开放枢纽门户功能。十年间,上海先行先试,城市核心功能实现质的飞跃: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基本建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形成基本框架,全球影响力不断增强。2021年,金融市场交易总额突破2500万亿元;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超过4700万标箱,连续12年居世界第一;口岸货物贸易总额突破10万亿元,保持全球城市首位。
十年来,科技创新不断驱动上海高质量发展。2021年,上海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万家,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4件。上海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办公室执行副主任彭崧说,起步于2015年的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取得了一系列实质性突破:重大成果不断涌现,一批大科学设施建成运营,新型研发机构茁壮成长,全球影响力持续增强。
“这十年,上海自贸试验区敢闯敢试,改革创新不断突破。”复旦大学上海自贸区综合研究院研究员张湧说,2013年,上海率先试点自贸试验区,“负面清单”“先照后证”等一批改革举措相继推出,超过100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2019年8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挂牌成立,特殊经济功能加速孕育,收获了一批突破性、引领性改革创新成果。
“以前我们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只有2万瓶,参加两届进博会后,销量超过100万瓶。”德国如意之家商务发展总监康斯坦丁感叹。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成功举办四届,成为世界企业进入中国的重要平台,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
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发展走深走实,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已推出70多项含金量高、示范性强的制度创新成果。示范区执委会副主任张忠伟说:“制度创新为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提升获得感
创造高品质生活
6月25日上午,上海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现场,报告讲到“中心城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5年累计已实施改造308万平方米,这一困扰上海多年的民生难题今年将历史性解决”时,全场掌声响起。“旧改,是照进居民心中的阳光。”黄浦区外滩街道宝兴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徐丽华说。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十年巨变,更多的变化在百姓的生活中。
铆牢民心工程,一年接着一年干。一批老年人助餐点、幼儿托育点、早餐工程、老旧公房加装电梯等实事项目完成,“老、小、旧、远”民生难题不断破解。2021年,上海加装完成1579台电梯,是此前10年加梯总数的3倍。
“创造高品质生活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上海市委主要负责同志强调。
黄浦江畔,江风轻拂。刘洪三是山东人,儿子在沪工作,“最喜欢晚饭后出来跑跑步,在江边吹吹风。这样的上海,真好!”上海下大气力将生产性、封闭型滨江岸线转变为生活性、开放型的生态景观岸线,搬迁近3500家单位,换来两岸贯通45公里的滨江景观带。黄浦江两岸成为连续贯通里程最长、城市更新区域最大、城市功能最为丰富的世界级滨水区。
十年间,上海医疗卫生水平进步明显,2021年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4.11岁。
上海老城核心区的永嘉路309号,绿荫浓密,悄然变身为一个袖珍的“口袋公园”——由政府拆除存在消防隐患的两排残旧住宅改造而成,周边居民的生活空间豁然开朗。
不远的南昌路上,临街一整面墙,绘满写意山水。作为衡复风貌区(南昌路)综合改造作品之一,艺术家陈英杰在上海最冷的季节开始创作,将道路两侧满栽的梧桐树纳入构图,“当梧桐树叶长出来,作品就完工了”。
喜欢上海,理由很多。通过扫码阅读等方式,实现建筑“可读”“可听”“可看”“可游”,人与城市更加紧密连接。一年一度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国际艺术节,是不少人盼望的节日。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官微上,不少观众留言,“到安福路看戏,是来上海的美好理由之一。”
上海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展望未来的五年,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在这里创新创业、追逐梦想,人的个性得到尊重、才华得到展示、价值得以实现,创意灵感在这里迸发,时尚潮流在这里定义,美好生活处处可见……”
秉持人民城市理念,上海突出城市人本价值,坚持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以更优的供给服务人民。
推进数字化
实现高效能治理
2500万人口,831公里轨交里程,12万公里地下管线,近千幢100米以上高层楼宇……为了城市安全、稳定运转,每一个细节都不容懈怠。
2017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子,是关系上海发展的大问题。
提升城市治理能力,上海向数字化要生产力——2019年,以“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全城”为目标的城市运行“一网统管”上线运营,72个部门(单位)的220个系统、1202个应用汇集,1.79亿个智能物联终端每日汇聚、交换、共享约10亿条实时动态数据。“一网统管”成为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的“牛鼻子”工作,城市数字化转型全面推进。
建成近30年的杨浦大桥,布设了17类1100多个结构安全数据感知点,实时监测风速、温度、大地震动等环境数据,今年1月,智能巡查设备在主桥下游侧发现一条长2.8米、宽0.2厘米的纵向裂缝,即刻自动派单至维修人员,在最短时间内修复。一大批智能化城市应用场景,实现从预警到处置的闭环管理。
提升城市治理能力,上海广泛发挥人民主体作用。
2020年7月,上海市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挂牌成立。“这不只是多块牌子,而是要进一步凝聚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上海市信访办、市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主任王剑华说。
地铁增设口罩自助售卖机;退役后的测量船“远望一号”整修一新,在黄浦江畔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功能;全市120救护车统一安装行车记录仪……挂牌两年,上海市人民建议征集办收到群众意见建议16万条,报送市委、市政府的重要建议采纳率达98.5%。
提升城市治理能力,上海秉持法治精神。
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施行。3年来,上海生活垃圾分类成效显著,可回收物回收量增长1.3倍,湿垃圾分出量增长72.9%,有害垃圾分出量增长13.9倍,干垃圾处置量下降27.8%。
2019年3月起,上海市司法局联合多个部门连续出台10份企业轻微违法免罚清单,覆盖9个执法领域。截至2022年6月15日,上海市行政执法单位共适用免罚清单作出不予处罚决定4760余件。“在行政执法领域,精细划分轻微违法行为,对市场主体依法不予处罚,正是对城市治理精细化要求的有益探索。”上海市司法局局长陆卫东说。
以治理数字化牵引治理现代化,推动城市治理模式创新、治理方式重塑、治理体系重构,上海全面提升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努力走出一条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新路。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明天的上海,将不断创造新奇迹、展现新气象。(刘士安 李泓冰 谢卫群 曹玲娟 巨云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