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季,市场监管总局联合教育部、国家卫健委、公安部印发《关于做好2022年秋季学校食品安全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部署秋季学校食品安全各项工作,全力守住校园食品安全底线。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不是小事,校园食品安全更是如此。近年来,学校食品安全整体状况持续向好,各地、各部门总结出很多好经验、好措施,但食品安全问题仍然不能轻视,特别是在开学季、毕业季等重要时间节点,校园食品安全压力更大,容不得丝毫懈怠和马虎。
2011年起,我国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从“鸡蛋牛奶加餐”到“校校有食堂”,营养改善计划已覆盖农村义务教育学校12.38万所,受益学生达3.5亿人次。从“吃得饱”到“吃得营养”的营养餐,孩子们健康生长的变化肉眼可见。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跟踪监测数据,2019年,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地区男、女生各年龄段平均身高、体重均高于全国农村学生平均增长速度。也因此,“营养餐”沦为“问题餐”的个别案例,更让人震惊。此次多部委协同发力,就是要把监管压得再实一些,盯得再紧一些,严把质量安全关,杜绝校园食品安全隐患。
食品安全关系到每一位同学的身心健康,任何环节都不可疏忽。学校食堂要从食品源头入手,对原材料进货查验、对食品原材料快速检测。有条件的地方可探索建设“中央厨房”,对学校大宗食品及原材料实行“统招、统购、统配、统送”,要对加工操作场所环境卫生进行监管,使用自动加工设备进行现场加工制作,在降低成本、保证安全的同时,丰富种类、改善口味、均衡营养。近年来,一些学校食堂建设了“互联网+明厨亮灶”,将后厨“晒”在网上,让学校食堂置于家长、师生、监管部门和社会的广泛监督之下,实现社会各界对校园食品安全能检验、能评判、能感知,给家长吃下“定心丸”。
校园食品安全无死角,提供校园餐饮服务的企业更须接受严格监督。《通知》特别强调,对校外供餐单位食品经营者开展全覆盖监督检查。反观近年来的负面案例,企业供餐面临的安全隐患更为突出。究其根源,主要在于管理透明度不够,从招投标到日常管理都存在漏洞。对此,一方面,要完善营养餐配送企业准入退出管理机制,将曾出现问题整改不力的企业列入“黑名单”;另一方面,可探索成立由学校、家长代表、教师代表组成的小组,及时对招投标进展和结果进行监督,使这一过程更加规范透明。
校园食品安全不仅要聚焦校内,也要关注校外经营场所。对于校园周边的食品经营者,要规范其经营行为,严格监管经营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食品、“两超一非”“三无”食品、过期食品、变质食品等违法行为。只有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压实校园食品安全责任,方能织密校园食品安全防护网,让孩子们吃得安全、健康。(陈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