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报讯(张健)近年来,商品过度包装频频引发热议,尤其在食品和化妆品等与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买椟还珠”更是屡见不鲜,但却大可不必。
商品包装最重要的作用是保护商品和标签标识,其次才是创意美观、吸引消费者。过度包装会导致一些商家对商品重“颜值”轻“品质”,甚至不乏部分“无良”企业夸大包装装饰,甚至造成不正当竞争,实在影响不好;同时,过度包装会增加企业生产成本,由是成本不可避免地导致售价抬高,最终转嫁给消费者,花钱买垃圾,实在浪费不少;此外,过度包装也不可避免地会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数据显示,我国包装废弃物约占城市生活垃圾的30%~40%,在这些包装废弃物中,不少是因过度包装而产生的。过量包装的生产制造本身就是一种能耗浪费,处置时又将对循环使用和环境承载造成双重压力,得不偿失,可见一斑。
针对严重的过度包装乱象,市场监管总局(标准委)近日批准发布GB 23350-2021《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 食品和化妆品》国家标准第1号修改单,进一步对月饼和粽子包装要求再细化、再加严。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亦联合发布公告,要求遏制“天价”月饼、促进行业健康发展,要求经营者生产、销售盒装月饼,应当严格遵守关于食品包装的强制性标准。本次标准规范更加细化地规定了品类包装要求,极大地简化了商品过度包装的判定方法,消费者只需查看商品本身的重量或体积,并测量最外层包装的体积,通过计算就可以初步判定商品是否存在过度包装问题。既有利于消费者辨别和有关部门监管,更有利于引导绿色生产和健康消费。
在国家积极倡导、部门严格监管之下,随着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从美学设计而非包装繁复上改善商品包装,也逐渐成为共识。但要彻底遏制包装浪费,改变生产和消费观念,还需要全产业链协同发力,推动形成包装与消费新风尚。上游生产企业要着力于包装创新设计,减少包材资源浪费,增加包装实用性和可回收性;中游包装企业要革新技术,研发迭代新材料和新包装方式,提质增效减少二次浪费;下游销售终端要激励引导、向消费者提倡简约理念,鼓励消费者欣赏简约包装,购买商品看“脸”更看“心”。
治理商品过度包装是一项长期工程,也是一项长链条工程。有关政府部门在加快完善相关标准政策的同时,也要鼓励、引导市场研发和选择可循环材料,支持包装企业技术创新与转化利用,并督促线下销售者和平台经营者严格执行国家关于食品安全、限制过度包装的强制性标准,充分压实各方责任,科学引导合理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