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报讯(张健)近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政策例行吹风会。会议介绍,目前市场监管部门已建立了风险分级管理制度,将食品企业风险等级从低到高分为四档,并据此确定检查频次、内容和方式。食品生产经营点多面广,食品安全问题隐患复杂,经常导致日常监管出现滞后与不足,基层监管力量虽然时刻警惕,但各种问题依然“按下葫芦浮起瓢”。
因此,强化预防为主、风险管理的理念,是目前国际上食品安全管理领域的普遍认同与遵循准则。《食品安全法》规定了食品安全实行“预防为主、风险管理、全程控制、社会共治”的基本原则,着力建立科学、严格的监管制度。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如何将事前预防、事中监控、事后处置有机结合起来,科学有效地防范和控制食品安全风险,不断提高食品安全全链条的治理能力和水平,是亟待不断解决与优化升级的重要问题。日前,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加强食品安全领域企业风险分类管理举措,推动食品风险分级与信用风险分类有效衔接,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确保人民群众饮食安全,即是十分有效的管理创新。
食品风险分级管理主要是指在风险分析的前提基础上,根据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经营业态,生产经营规模、食品类别、管理制度、安全管理能力与实际运行情况,根据风险评价指标,对食品生产经营者的风险等级进行划分,并根据当地监管能力和监管资源,对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进行分级管理。在食品风险管理中,风险等级评估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企业进行风险等级监管的重要基础,可以确保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风险监管工作有效实施。
实施食品安全风险等级评估与信用评价,有利于督促食品生产经营者做好食品安全管理,有效消除食品生产、加工、运输和经营过程中的问题;有利于监管部门通过细化各项风险指标,深入分析、排查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提升监管的靶向性和精准度,提升食品安全风险量化控制水平,让监管走在风险之前,防患于未然。
风险分级管理高效推进,需要开展风险评估,科学划分等级;级别动态调整,实施精准监管。也需要强化监管能力体系建设,比如实施日常监管网格化,实施监督执法标准化,实施监管手段信息化等等。但值得注意的是,在食品安全风险等级评估中通常会更加注重对企业生产规模和食品特性的评估,从而导致大型企业评估风险等级通常会比小型企业的风险等级更高,但大型企业中其生产条件与管理机构相对比较完善,其风险度并不一定会绝对高于小型企业。因此,在食品风险等级管理中应确保项目评估指标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评估人员自身业务素质水平具有专业型和公正性,避免因评估体系不适应具体情况或者人员操作不到位等因素导致评估结果与实际情况发生偏离,或产生误导。
总之,推行食品风险等级管理,就是要使失信者、失信企业在“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同时,充分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确保人民群众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