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讯(郑添元 吕可意)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诗的国度;茶在我国拥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沿着茶香,让我们回溯茶文化在我国走过的那些路。
在国人心中,饮茶不仅仅是将茶作为单一的饮品,而是与其糅合了佛教思想相关。佛教在茶中溶进“清静”思想,茶人希望通过饮茶把自己与山水、自然融为一体,在饮茶中得到美好的韵律、精神开释。在茶中得到精神寄托也是一种“悟”,说饮茶可得道,茶中有道,佛与茶便连接起来了。源于此,国人便将饮茶作为精神上的一种追求,让其加入“柴米油盐酱醋茶”七件事 之一。闲时品茗,养心怡神,“一瓯徐饮最怡神”;炎热时 饮茶驱热,“闲品七瓯烦暑去”。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萌芽时期:茶叶在两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
饮茶在两汉之际,并非单一以饮料的形式出现在人们面前,而是同时被当作药,发挥着治病疗疾的作用。华佗《凡将篇》的《食论》所说“苦荼久食益意思”,和增广《神农本草》的《神农本草经》所说的“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日”可以推断,在当时人们对茶功能的主要认识是兴奋作用而略有扩展,属药用。而此时所认知到茶的兴奋作用也正是后期,茶叶能够成为饮料的主要原因。
当时间进入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涉茶史料远比两汉时期丰富,这 说明茶更深入更广泛地进入了中国人的生活。这个时期,对茶叶的后期传播具有重要影响的则是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茶开始与道家、儒家的思想发生联系,茶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现象开始萌芽。因受到道教文化的影响,国人开始意识到生死与长寿的重要性。在《陶弘景新录》中记载“荼茗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与《壶居士食忌》中“苦荼久食羽化,与韭同食令人体重。”均说明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其意义不只在于作为饮料与药用的存在,而是将茶仙药化,可追求长生用。此时,茶拥有了三种身份,即 饮料、中药、仙药。
兴盛时期:茶叶在唐朝与宋代确立身份并实现辉煌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期极为鼎盛的时代,其时国家空前统一、交通发达,南北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也成为了现实。正是在该背景下,茶不再作为单一物质的存在,而是和佛教结合到一起,使得中国茶文化基本形成,为饮茶的进一步普及和茶文化的继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唐人陆羽在其《茶经》中指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盛于国朝。”(“国朝”即指唐朝)从这句话中,可以得出,发现茶叶距今已有5000多年历史,饮茶距今有超4000年历史,而让茶作为饮料扩大普及并从社会上层走向民间则是要从唐朝开始算起。在唐朝,佛教盛行,禅宗得到迅速发展。过午不食、不可饮酒、戒荤食素的饮食习惯与排除所有杂念、 专注于一境的坐禅成为信奉佛教的人们的追崇。长时间坐禅会使人容易犯困,而饮茶“解渴生津、止痛去烦、舒筋活骨、明目等功效,宜于精行俭德之人。”因此,茶恰好既符合佛教戒律,能消除坐禅的疲劳,又能补充“午后不食”的营养,自然就成为僧徒们最理想的平和饮料,为坐禅时最佳之选择。
正是因为唐朝佛教的兴盛带动了饮茶风气的兴起,特别是在南方寺庙,几乎出现了庙庙种茶、无僧不茶的嗜茶风尚。寺院不仅重视饮茶与茶叶的种植、栽培,更重视研究茶叶的生产、加工和制作。所以,唐朝时期,茶叶的栽培和炒制技术都得以提高。
宋代是茶的黄金时期。如果说唐朝是受佛教、禅宗影响而形成茶文化,那么宋代则是融合了宫廷与民间之风发展而成的茶文化。宋代立国之后,经济文化繁荣发展,据历史记载,宋太祖赵匡胤嗜茶,专门在宫庭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开始分等级。茶仪成为礼制,赐茶成为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
受政治、经济、文化影响,宋代朝廷开始关注茶叶的产量,所以正式建立官方茶园。设立初期,共有官焙三十二处,产量极低,一年才贡五十片;而到宣和年间,官私茶焙达到三千五百处,年贡四万七千一百片,产量大幅度提升。这期间,也出现了闻名后世的宋代贡茶“龙凤团茶”。龙凤茶制作工艺复杂精细,需要模压成龙形或凤形,是价值极高且具艺术欣赏价值的茶中名品。宋朝历代官员为讨皇帝喜欢,千方百计在龙凤茶的制作技术上精益求精,出产了许多品质绝佳、名冠天下的珍品。独特高超的贡茶制造技术催生了一大批名茶品类。
因茶叶种类增加、产量提升,茶叶开始从社会上层逐渐走入民间。下层社会中茶文化开始丰富起来,迁徙时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等。茶馆文化也是在宋代出现的,茶楼林立是茶文化普及的重要标志,奠定了中国传统茶馆文化的基本格局,表明从宋代开始,茶文化真正走进了普通百姓的生活,成为中华民族悠久文化中的一朵耀眼的奇葩。
传承时期:茶叶在明朝与清代由繁化简的长远发展
随着历史的发展,我国传统茶文化来到了明朝。这个朝代的饮茶之法产生重大变革,形成了以泡茶法为中心的 “中华茶文化的第三个高峰”。
明太祖朱元璋是一个从茶区走出来的皇帝,他深刻理解农民的辛苦和团饼茶制作的复杂,认为团饼茶生产太“重劳民力”。洪武二十四年(1391),朱元璋下诏“罢造龙团,惟采芽茶以进”。在茶政上直接下令废除需要层层工艺、费事费钱财的团茶,改饼为散,将散茶作为主要饮茶方式在全国各地推广,形成了以品饮散茶为主的泡茶法。散茶保留了茶叶的原本形态,价格较之团饼茶有所下降;同时,与散茶相适应的泡茶法成为中国饮茶史的主流。从此,团饼茶逐渐淡出历史舞台;并且,由于散茶的价格相对低廉、泡茶法也非常便捷,饮茶之风开启通向民间的道路。
散茶的泡茶法包含点茶法、撮泡法、壶泡法。明代文学家沈德符的《野获编补遗》载:“今人惟取初萌之精者汲泉置鼎,一瀹便啜,遂开千古茗饮之宗。 ”泡茶法的推行,开启了中国制茶、饮茶史的新纪元,对此后的中华茶文化发展及传播产生深远影响。
清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茶文化不仅具有封建社会的特征,也具有近代化的气息,是我国古代茶业和传统茶学由鼎盛走向终极的一个阶段。此时,在明朝散茶保留了茶叶自然本色的基础上,茶叶加工方法得到空前发展,全国各地区基本上形成了自己的主要茶叶产地和代表名茶,奠定了我国近代茶业和茶文化的大致格局和风貌
清代时期,中国的茶文化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茶类加工方法的更新,使得茶类纷呈;其次是品饮方法以及饮茶用具的发展和茶馆的盛行;再次是受资本主义列强掠夺的影响,清代的茶业开始步入近代化。
据记载,清代统治者乾隆首倡了新华宫茶宴,每年于元旦后三日举行。仅清一代在新华宫举行的茶宴便有六十次之多。这种情况使得清代整个上层社会品茶风气尤盛,进而也影响到民间,茶馆开始在民间大量出现。这意味着,品茶在一定意义上摆脱了贵族气和书卷气,真正踏入了寻常百姓家,最终把以之为中心,包括饮食、戏曲等文化现象的又一综合性文化——茶馆文化发展到了顶峰。
从神农尝百草发现茶到现在,已有数千年光阴。茶经历了从药用到饮用、从野生到种植的漫长过程,既能被帝王权贵视作珍品宫廷饮用,又能被当做僧侣、道士清修的心仪之物,从文人墨客到民间大众,无一不夸赞它。传承至今,茶成长为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茶文化更是已深深融入传统文化中,成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茶对于中国人的特殊涵义是无法比拟的。近年来,各种国际国内茶文化研讨会接连不断,各地茶叶博物馆、茶艺馆相继兴起,茶艺、茶道、茶礼、茶仪表演百花争艳,中华茶文化更是承载了中国人崇尚的与世界相处之道,“以茶为媒、以茶会友”,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已成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
茶,既是一片凝结着中华民族劳动智慧的树叶,也是一杯回味中国传统文化的健康饮品,还是一份历史悠久的绿色文化遗产、一张呈现给世界的闪耀中国特色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