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 中国食品安全网

站内搜 索

食安婴幼

合理膳食减少幼儿肥胖率

2020-09-15 09:15:07来源:新华网编辑:李玥
摘要:随着生活物质水平的提升,我国低龄肥胖率越来越高,多数儿童肥胖会延续到成年期。减少儿童肥胖,合理饮食是关键。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水平及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我国肥胖人群数量不断增加,儿童肥胖人群也越来越多,有的家长并不重视,认为孩子大了自然就瘦下来了。其实不然,儿童阶段是人类生命生长发育的主要期间,其健康状况与成人阶段的健康有着直接关系。多数儿童肥胖会延续到成年期,并可能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或者肿瘤等疾病。

肥胖除了是体质形态的改变,更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过多摄取食物或缺乏活动而导致的脂肪堆积。儿童群体由于其自身机能及免疫系统均未发育完全,自制力差,极易养成不良的生活和饮食习惯,过多摄取大量高能量、高脂肪等食物导致肥胖.对其生活及健康均造成严重影响。

怎样避免肥胖?已经超重或者肥胖的宝宝还能瘦回去吗?其实,合理的饮食是关键。要怎么吃,才能吃出健康呢?听听北京儿童医院顺义妇儿医院儿科医生何黔黔怎么说。

人类生来就会的技能就是吃,婴幼儿时期良好的饮食习惯可持续终生。母亲对婴幼儿的喂养行为会大大影响一个人的饮食模式,进而影响肥胖的产生。

大量的研究表明,婴儿时期母乳喂养可减少儿童肥胖,且母乳喂养时间越长,肥胖发生率越低。世卫组织推荐母乳喂养最好到2岁及以上。

其次,过早添加辅食也是造成儿童肥胖的危险因素之一。可能是因为家长急于给孩子补充多种营养,导致供给超过需求,继而造成儿童期肥胖。世卫组织推荐纯母乳喂养的婴儿合适的添加辅食时间为6月龄以后,辅食添加原则为从单一到多种,从少量到适量,从稀到稠,从细到粗。

另外,按时吃辅食的宝宝儿童期肥胖的发生率会降低。因为按时喂养可使身体形成固定的生物钟,提高肠消化功能。

我们说肥胖是过多的摄取食物导致的,自然,第一步就是要控制总能量的摄取。在保证儿童生长发育生理需要的前提下,控制总能量的摄取。随着年龄的增长,每公斤体重每天所需的能量是逐渐降低的。对于已经存在超重或者肥胖的儿童,我们应该适当减少总能量的摄取,选择谷类、蔬菜、水果、菌藻类、瘦肉类等低能量食物,限制其食用肥肉、畜肉类、动物油、多数零食(如瓜子、松子、杏仁、花生、核桃等)以及甜食等高能量食物,避免盲目节食。

我们需要的能量从哪儿获取呢?我们都知道三大产能营养素:蛋白质、脂肪跟碳水化合物,它们的供能分别是4、9、4Kcal/g,合理安排这三种供能营养素的比例至关重要。

由于儿童生长发育需要正氮平衡,所以一定要保证儿童每天蛋白质的摄人,采用鱼、鸡鸭禽类、牛羊肉类、鸡蛋、牛奶、大豆及豆腐等优质蛋白质,维持体内细胞组织的正常生长发育。脂肪摄入过多是最容易直接囤积而导致肥胖的发生,所以,一定要限制脂肪。在食物选择中,应尽可能多食用瘦肉、奶、水果、蔬菜和谷类食物等低脂肪食物;再者,糖类是人体脂肪转化形成的主要因素,尤其是肥胖者在摄入简单糖后极易以脂肪的形式囤积,因此,应限制儿童每天糖类的摄取。此处的糖主要指的是“添加糖”,即食物中添加的蔗糖、麦芽糖、果糖等及含糖的食物添加剂。每天摄入最好控制在25g以下,尽量避免食用糖果、蜜饯、甜点心等高糖食物及含糖饮料,不要用果汁代替新鲜水果;食盐和嘌呤也是肥胖的助力军,食盐有致口渴及刺激食欲的重要作用,也是导致体重增加的主要因素。儿童每日的食盐摄取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最后,饮水也是关键,不要用含糖饮料或者果汁代替饮水。

除了吃什么,什么时候吃喝怎么吃也至关重要。中国有句古语:早上吃好,中午吃饱,晚上吃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那我们量化到总能量在一天中的配比来看,早餐、午餐、晚餐比例大致是3:4:3。早餐要丰富,蛋白质、碳水化合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主食类)、青菜、水果,面面俱到为最佳,而晚餐宜清淡简单为好。那“怎么吃”就离不开咱们良好的就餐习惯了,就餐环境要舒适愉悦,进食速度不能过快,要细嚼慢咽,不饿的时候不要贪嘴,戒掉零食,家长不要追着喂食。饮食控制了,再加上适当的运动,充足的睡眠,就会事半功倍了。管住嘴,迈开腿,健康吃,开心动,就能跟胖嘟嘟说拜拜了。(何黔黔)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主办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一区16号楼     邮编:100070
订报热线:010-68289071   新闻线索E-mail:newscfsn@163.com   采编热线:010-53385236   广告热线:010-63703066转8066   通联热线:010-63703078
中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京ICP备10219194号-3    %E5%A4%87%E6%A1%88%E5%9B%BE%E6%A0%87.png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877号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2 by www.cfs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