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曾丽清)近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2022-2025 年)》的通知,吹响了打造农业品牌精品的号角。
农业品牌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从 2017 年开始,各级农业农村部门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快实施品牌强农战略,各地农业品牌意识明显增强,品牌数量也在快速增长。但是,相对于工业品品牌,农产品的品牌还是非常薄弱,耳熟能详的国民性品牌更是屈指可数。
如何破解农产品品牌打造难题,加快农业品牌打造,充分发挥农业品牌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作用,值得我们深思。
农产品品牌的困境
大家都知道,做品牌需要花钱!但做农业品牌,有钱也未必能做得出来! 相对比工业产品和服装产品的品牌化,农产品品牌的落后,是有原因的。
一方面,农产品品牌受困于客观条件。
农产品生产缺乏标准化,产品不够规模化,是农产品品牌化的第一只拦路虎。大部分的农产品都是自然生长出来的生命体,每一个都是独特的个体。有些
虽然外形看起来相似度高,但内在的滋味不一定相同。比如,桃园里的桃子,这棵树结的桃子和另一棵树上的桃子会不一样,就是同一棵树上,不同位置结的桃子,外形和味道都不一样。
这会造成什么结果呢?就是哪怕你买同一个商家的农产品,有可能这批货口感好,下一批货就不一定了。
事实上,农产品的消费特性类似于快消品,消费周期短,反复购买性强,单品价值不高。而构建快消品品牌的最基本条件,一是生产标准化,确保消费者这次购买的产品与下次购买的一个样;二是产品规模化,因为单品价格低,只有上了规模才有利润,才能持续做品牌。
而长期以来,中国农业的主体是小农经济,许多优质农产品徘徊在自然经济的状态中,体量太小,销售少,影响力太小,要做成大品牌,难度很大。
另一方面,农产品品牌受困于经营者的主观意识。
农业经营主体打造品牌的主观意愿不强,是农产品品牌化的第二只拦路虎。在数千年的农业生产中,农产品的产量不高,整体物资稀缺,供不应求,只
要能生产出来,就不愁卖,这让绝大多数农业生产者形成了“好酒不怕巷子深” 的惯性思维。
近几十年,随着整体社会技术的进步,农产品的产量迅速上升,比如,一亩地原来只能产一百公斤桃子,现在能产五六百公斤了。
产量增加的同时,借助交通、仓储保鲜、冷链运输等诸多便利条件,农产品可以突破原有的地理区域限制。比如,原来一个县市只能卖当地品种的桃子,现在全国各地的桃子,甚至世界各地的桃子都能卖到你手里,持续了千百年的农产品卖方市场,变成了买方市场。
大环境变了,但很多农业生产者“好酒不怕巷子深”的惯性思维依然还在, 觉得抓好生产才是正事,做品牌搞营销都是“虚”的,花冤枉钱。企业把大部分的精力用在生产上,误以为“工匠精神下的农产品,理所应当会卖得好”,不愿意在品牌营销上花精力和费用,导致农产品 “一流技术、一流投入;二流售价、
三流回款”,在种植养殖上的投入越来越大,越没钱就越不愿意花钱去做营销,最终市场的路越走越窄。
还有一部分农业经营主体也有品牌意识,但小农经济的模式导致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高度分散。绝大多数农产品的培育生长与当地的土壤、气候等条件密切相关,有着强烈的地域印记,像一种公共产品那么农产品品牌一旦形成,受益者不仅仅是一个品牌创建者,在这个区域经营此类产品的整个农产品生产者群体都享有福利。
如果一个人做品牌,而一批人则坐等分享他人做品牌的收益而不付出做品牌的成本,那么,就会在经营成本上具有巨大优势,从而会在价格竞争中取胜。做品牌者由于付出的成本高于不做品牌者而被市场淘汰。显然,没有人愿意干这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事情综合起来,农产品品牌建设天生难度大,再加上后天经营者打造品牌的主观意愿又不强,内外交困之下,农产品品牌发展薄弱自然在所难免。
观念是第一生产力
破解农产品生产缺规模难题,策略:观念入手,逆向思维。
传统的农产品打造品牌的思维是,有生产才有销售,认为要做品牌,首先必须得有大规模数量的产品,有了产品再来找顾客。
很多企业租了大片的土地,并在种植、养殖、技术上的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 结果大批产品出来了,却并清楚究竟要把产品卖给谁?卖什么?产品定位是什么?
互联网思维则逆向而行,先找用户,有了客户,再去找生产。
纯互联网食品品牌 “三只松鼠”没有一块自有松树林地,90%的投入放在轻资产打造“三只松鼠”品牌,让同样的坚果放在“三只松鼠”的袋子里就能卖得更贵、卖得更好,而把重资产的种植通过全球竞价第三方采购实现外包。
“好想你”红枣创始人石聚彬提出“全中国种枣,全中国吃枣”的创意,这一创意不仅满足了原料供应,还带动了全国各地数千万枣农发家致富。
“小罐茶”先在市场上将品牌打响,通过品牌溢价获取利润,然后反哺工厂、茶园。
这样的品牌思维,许多国际知名品牌操作得更是炉火纯青。
享誉世界的耐克鞋,公司只拥有耐克这个品牌,没有一间工厂,但它却整合世界许多国家资源为它生产畅销世界、久盛不衰的名牌运动鞋。
不种茶的英国品牌立顿红茶,全球采购原茶进行加工,一个品牌的销售额就相当于中国整个茶产业产值的 2/3 强。
农产品营销要做好,农业企业领头人必须从结果逆向到生产,要具备“先打造品牌,只有先卖得出去,生产供应端才没有压力”的市场导向思维。
破解农产品生产缺乏标准化难题,策略:企业引领,统一江湖。
回顾网络销售的历史可以发现,电商从一开始先选择了书、然后服装鞋帽、手机、电视等,因为这些是标准化产品,它们便于分级和定价,还便于运输。
农产品最后进入电商领域,主要没有标准化,难以分级,消费者购买时不容易分清产品的好坏,影响购买的决策判断。
“小罐茶”在 2016 年验证市场,针对茶叶的重量、品级、价格和包装等全部要素进行统一,快速实现消费者认知的标准化。
2017 年投建工厂(首个智慧化工厂在黄山破土动工,投资 15 亿元),2018 年大规模整合上游茶园(以控股、自建方式),控股所有大师的公司,制茶大师们成为上游公司的 CTO,成为股东,全力以赴研发产品,品牌塑造和营销由小罐茶搞定。
“小罐茶”从市场到工厂、工厂到茶园的模式,一则可以解决标准化产能的问题,二则可以更好进行品控,三则是降低成本,破解了农产品品牌打造的受困客观条件的难题。
但,不是所有农产品行业都能吸引资本市场的目光,对暂时没有资本介入的地方优质农产品,地方政府也开始出面梳理产业,解决生产经营主体高度分散的问题。
2018 年开始,各地方政府逐步推行区域公共品牌,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把分散的农户生产、加工、销售组织起来,实行价值创造和利益分配的这一机制,把老百姓和企业的利益捆绑在一起,进行产业化生产。比如,统一选种,统一育种,统一进行土壤改良,统一进行种植管理,具体到什么时候施肥、什么时候打药、用什么药、控制在什么范围之内、什么时候采摘,按照什么标准采摘等等,都按照统一的要求执行,产品标准化成为可能。
生产端的改变,会拓宽销售端的渠道。天猫生鲜总经理何春雷就曾表示,有了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到最后的终极模式就是现在服装在做的 C2B 的模式, 也就是说,我们希望不是某一个人到一个产地来买这个产品,而是某一类有同样需求的人来跟产地获得定制化的商品。
爆款产品的核心是用户思维
解决了宏观的发展模式,再聚焦产品打造。
传统经营中,产品是生产者的产品,是我有什么就给你什么。互联网思维是,你要什么,我给你什么。
在互联网的商业世界里,用户是主角,如何真正理解用户,实现从“我”到“我们”的思维蜕变?
定义用户,了解你的用户是什么样。
互联网思维从两个角度定义用户:用户细分的特殊性和人性的普遍性。
用户细分的特殊性。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不同的用户群,由于他们的社会属性,消费习惯,认知能力都存在差异,只有把他们聚类群分后,才能更清楚你所要面对的用户群体,后续围绕他们所做的需求和体验分析研究才能有的放矢。
人性的普遍性。虽然每个个体都具有独特性,但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在人性和心理上仍然具有普遍性。
很多时候我们在研究用户时会想到不同用户群的区别,反而会忽略了人的共性,若想从用户维度思考产品,不了解人性与心理,用户分析就很难深入到产品的本质,洞察的需求容易浮于表面。
只有了解了用户的共性和特性,产品设计才能从繁杂细碎的信息里梳理头绪, 有针对性地进行需求与体验的研究分析。
洞察需求,弄清楚你的用户想要什么。
根据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产品需求分为两种,既有用户的生理需求,也有用户的心理需求。比如,很多女性买衣服,生理需求是保暖或遮蔽、保护身体;而更重要更深层次的心理需求,其实是显示出自己个性化标签,比如身材好、潮流时尚、气质高雅等。
需求的末端往往连接了人心的欲望,研究需求不仅要具备认知的常识,更需要有想象力、创造力和洞察力,这样才能洞察到那些接近本质的需求,创造出让用户动心的产品。
如何洞察用户的需求?互联网思维通过四个提问把需求进行过程化分解: 什么用户,在什么场景,通过什么途径(手段),达到什么目的。
具体到个案,可以再看 “小罐茶”掌舵人杜国楹的分析:
茶的用户,有三大群体。茶小白:偶尔喝,不懂茶,遇到什么喝什么茶习惯:喝茶多年,但并不懂茶。茶领袖:发烧友,很懂茶。茶的场景,三个消费场景:
买茶:没标准,到了茶叶店,担心被忽悠喝茶:年轻人闲泡茶麻烦,程序啰嗦。
送茶:没有统一价格标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茶的途径,三种使用途径:一人独饮,一群人在固定场合喝,移动场合喝。把需求进行过程化拆解后,就能有针对性地对设计点进行挖掘与提炼。
比如重新定义茶叶的单位-罐,让茶叶变得可计量,一罐一泡,再辅以特制的饮茶杯,既可随身携带拓宽饮用场景,从根本上解决传统茶叶消费冲泡时间长, 冲泡程序复杂一级茶渣不容易处理等弊端营造体验,关注你用户的消费感受。
如今网络购物,很多人下单之前,都会先翻翻其他用户对产品或服务的评价。用户消费后的感受,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
褚橙品牌鼎盛时期,也曾出现消费者吐槽品质下滑的情况,当时 88 岁褚时健还在生日当天特意通过记者专程向消费者道歉。
互联网思维是要提前为用户考虑使用感受,主动考虑、主动去迎合和讨好消费,在操作层面把用户对产品的感受,分为可用感,易用感和想用感三个层级。
可用:产品或功能满足了用户的基本需求,但是用户在完成的过程中心中可能吐槽了一千遍。
易用:产品或功能使用起来很顺畅,用户并不会感到不悦,情感上是比较平稳的。我们在做产品时,更多的努力是能让产品达到易用,操作流畅,反馈及时, 减少负担。
想用:用户被产品所吸引,想着去用它,它带给用户高层次的感受,惊喜, 爽快,自豪等等。
要想获得良好的用户体验,农产品品牌可以从这五个层面去提升用户感受。更健康解决温饱,进入小康之后,人们有精力也有能力更爱自己了,健康就成为用户最为关注的层面。更好吃。口感是人们对农产品最突出的考虑,美味在任何时代任何群体都有需求。更好看“我用你的产品,我会不会变得更美?”每个人内心都希望自己更好,越是物质丰富,人类越会从需求变成欲求,更多的是情感层面的丰富的美学体验的东西。更文化。人们正开始进入了一个从物质、功能,向情感过渡的时代,现在越来越强调文化性了。比如,敦煌的文创,少林寺、故宫的文创……其实这些东西都在表达一个概念,叫“更文化”,这些产品都越来越强调我们中国的文化。更便宜。性价比是否合适,也永远是大多数是做出购买决策时,会反复核量的:“我用你的产品,是不是消费更低了?是不是更便宜了?”对用户来说,购买产品并不是越便宜越好,而是谁都不希望买贵了。
说到底,品牌是跟人打交道,树立品牌的关键,就在于转换成利他的用户视角,把自己放到用户的位置上思考问题,基于用户的底层需求逻辑来进行产品服务的价值提炼。
在 18 世纪之前的农业文明社会里,中国一直是农业的引领者。在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的新时代,中国农业如何迎头赶上,恢复往昔荣光,以品牌发展引领农业现代化是关键之举。
《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2022-2025 年)》的发布,意味品牌农业正上升到国家意志、国家理念、国家战略的层面,相信有了国家层面全面、深入、系统地谋划,结合各级政府和社会主体的努力,品牌强农业盛大好局面一定能更加快速的到来。(作者单位为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