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景泰县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以务实的举措加快发展特色农业,因地制宜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
夯实农业产业发展基础
走进甘肃西北戈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一盘冒着热气的锅盔刚刚出炉。用柴火把泥土烧制的土窑烤至高温,经过村民们的巧手制作,一道道带着浓郁地方特色的美食——花卷、锅盔新鲜“面世”。
寺滩乡寺滩村村民沈学菊说:“这个面是我们自己加工的,非常筋道。”
沈学菊说的面正是寺滩乡旱砂地原生态小麦面粉——“和尚头”面,是景泰的知名农特产之一。为了做大这一特色产业,戈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种植“和尚头”小麦1.1万亩,带动周边1200户农户共同发展。
近年来,景泰县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持续发力,粮农种粮积极性不断提高,为全年粮食丰收夯实了基础。同时,不断打磨农业“芯片”品牌,种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培育出优质实惠的蔬菜种子。以实施高效节水灌溉为基础,稳步推进撂荒地复耕复垦,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大力发展寒旱戈壁农业。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8.3万亩,发展寒旱戈壁种植农业96万亩,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56万亩以上。
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春风吹过景泰大地,处处是春耕播种的欢歌。走进景泰县芦阳镇的育苗基地,映入眼帘的是一派忙碌的劳动景象,装盘、充穴、播子、覆土、洒水……最后工人们将育苗盘整齐摆放在温室大棚里,等待其生根发芽长苗。这是景泰县辰阳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带动合作社及农户发展“订单育苗”产业保障种苗安全的一个场景。
辰阳农业负责人吕金家介绍说,公司有蔬菜种苗繁育大棚50座,主要供应露地西红柿种苗、朝天椒种苗以及高原夏菜种苗,今年的育苗订单量比去年有所增长,大家早动手早育苗,盼着有个好收益。
订单量的增加,也给周边村民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芦阳镇马鞍山村村民张生琴已经在这里打工3年了,在家门口务工,顾家又增收,她感到非常开心。“这里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育苗、栽苗、把苗……一年能挣两三万元呢。”张生琴说。
景泰县积极推广“村社一体、合股联营”等有效做法,开展党建引领合作社试点,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指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建立多种类型的利益联结机制。目前,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1家、规范运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1756家、家庭农场523家、农业产业园151家。
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当下,各乡镇立足本地资源优势,打造特色农业集聚项目。全县“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实现了从零散状、碎片化到成链条、成体系的巨大变化。
加速构建循环农业产业体系
春施千担肥,秋收万担粮,肥料在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中同样举足轻重。在景泰青青生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农作物的肥料正在生产中。公司生产负责人王喜民说:“我们根据作物的需求,对当地土壤的氮磷钾含量、pH值和有机物的含量测定之后,对不同作物生产不同的配方,以此达到高产和高品质的效果。”除了改良配方,按照作物的不同生长阶段调试肥料比例,也成为景泰县草窝滩镇西红柿产业的增收“密码”。
景泰县以生产绿色有机农产品为主攻方向,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深入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从源头上保障特色农产品品质。建立生态生产、健康种养、肥药减量、清洁节约的循环农业新模式。构建完善绿色标准体系,加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的认证,成功注册“寿鹿源”区域品牌商标,农百惠枸杞、条山梨、五佛“枣峡”等一批农产品品牌入选“甘味”品牌。
时下,景泰广大干部群众抓好特色农业春耕春种,力促把“优势资源”转化为“优势产业”。盐碱渔业养殖基地“水上春耕”拉开序幕,恢复了生机;红枣树下枣农忙,历经修剪、疏密的枣树显得格外精神;粮食种植产区农业技术人员把服务送到田间地头,指导农民科学种植;日光温室里的果蔬科技感满满……一个个农业特色产业拔节生长,鼓起了农民“钱袋子”。
乡村振兴新征程,胸怀梦想再出发。“十四五”时期,景泰县将坚持统筹抓好农业农村各项工作,加快补齐“三农”领域突出短板,发展壮大特色产业,为乡村振兴赋能增色,努力绘就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杨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