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记者卧底“奈雪的茶”两家北京门店,发现店内存在蟑螂乱爬、水果腐烂、抹布不洗、标签不实等问题。8月3日早上,该品牌官微发布道歉声明,称公司第一时间成立了专项工作组,对涉事门店展开连夜彻查、整改。两家涉事门店将暂停营业,邀请市场监督管理局上门检查,并会第一时间公布检查结果。
“奈雪的茶”在道歉声明中提到“品质一直被视为我们的生命线”,但从报道来看,真不清楚“奈雪的茶”有何底气说这句话。毕竟,一个“一直”注重产品品质的企业,根本不会容许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也不会拿消费者的健康开玩笑。由此可见,“奈雪的茶”道歉的态度并不诚恳。因此,人们要慎重对待“奈雪的茶”的表态,不但要“听其言”,还要“观其行”,更要“察其效”。没有切实的行动,即便言辞再动听,表态再有力,以后也有可能重蹈覆辙。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奈雪的茶”并非第一次出事了。这个网红品牌的崛起之路,一直伴随着各种食品安全问题。比如,2019年1月,其正佳广场分店被广州市天河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罚款9150元。2020年5月,其南昌一家门店售卖的欧包被爆发霉变质,此后奈雪“深夜道歉”登上微博热搜。2020年11月,其大渡河门店因生产经营不符合法律、法规或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食品添加剂被上海普陀区市监局罚款五万元……很显然,“奈雪的茶”并没有从以往事件中吸取教训,这也再次证明了,将整治食品安全问题的希望完全寄于企业的反躬自省,并不现实。捍卫“舌尖上的安全”,更多的还是要靠外部监管。
令人遗憾的是,这起事件,包括此前“华莱士”等许多轰动一时的食品安全事件,都是在网络上进行曝光,引发舆论关注后才引起监管部门重视的。“舆论先行、监管滞后”已成为应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某种常态。事后监管模式,说白了就是爆出了就查,爆不出来就算。这种滞后的监管模式,很容易引发食品安全问题。就拿这起事件来说,作为知名奶茶店,“奈雪的茶”在全国拥有大量分店,按理说,如此规模庞大的企业,肯定是相关部门监管的重点。但事实却并非如此。从报道中可以看出,该店的服务员并不认为“蟑螂从面包柜底部爬向面包制作间”是在危害食品安全,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日常监管缺失到何种地步。
食品安全问题不比其他,发现问题之时往往已经铸下大错。监管部门不能被动地坐等“出事”,而应该把更多的工作做细做好、做在前头。从这起事件中可以看出,监管部门对餐饮企业的抽查是形同虚设的。有鉴于此,不仅“奈雪的茶”需要反思,监管部门也要借此改进监管模式。
从目前掌握的消息来看,监管部门已对两家出事门店进行检查。在此后的工作中,监管部门一方面要做好对餐饮企业的常态化监管,加大对餐饮企业的监督抽查频率与力度。特别是对“奈雪的茶”这样多次爆出食品安全问题的企业要严加“关照”。另一方面,监管部门还应借消费者之力以补充执法力量的不足。比如说,监管部门可以在饮料店大力推广“明厨亮灶”工程,或者设置摄像头对饮料店进行“慢直播”,让饮料等食品的制作过程置于千万双眼睛的监督之下。如此既减轻了监管成本,也能使消费者在发现问题后及时向监管部门反映,可谓“一举两得”。(朱文龙)